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重规模重速度转变为重
TUhjnbcbe - 2025/4/6 17:40:00
哪里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引言

据统计,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7%、7.8%及54.5%,产业结构在国内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格局,但经济服务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从质的方面来看,产业结构质量问题形势较为严峻。比如第一产业发展模式传统、科技含量低,第二产业产能过剩、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错配等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总之,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生产要素配置低效、产业生产效率低、产业结构单一以及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的重大挑战。再加上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国际竞争压力增大,尤其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发展模式从重规模、重速度转变为重效益、重质量。因此,产业结构升级作为解决中国经济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亦是实现中国经济“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追求产业结构数量升级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质量升级刻不容缓。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以及新常态等挑战,亟需寻找激发经济新动能的突破口,推动产业结构数量升级与质量升级并驱,通过“结构红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数字经济作为当前最具活力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也是继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之后最显著的变革。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中国年的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已达到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由年的14.2%逐年上升至年的6.2%。

数字经济占我国总体经济的占份额日益增大。数字经济通过创新新模式,催生新业态,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改变需求和消费结构等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虽然带来了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但要素市场仍存在市场配置要素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受阻、要素配置低效、要素市场规则建设滞后等问题,要素市场化亟需完善。

而数字经济具备高技术性、高渗透性和高协同性等特征,可以对传统生产要素进行改造升级,改变要素供给结构,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推动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国际之间自由流动。尤其是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后,数字技术、云端调配等毋庸置疑是统筹要素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数字经济提高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促进要素市场的发育,激发要素市场活力,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强大动力。基于上述背景,产业结构升级是跨越经济转型门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能。数字经济可催生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产业变迁和重塑产业结构。所以,探究经济新常态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分析其内在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相关研究:数字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数字经济之父”DonTapscott的《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前景与风险》,在此指出了互联网的出现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与影响。Tapscott强调人类通过技术建立智慧、知识和创造力相结合的网络,在财富创造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他认为数字经济是创新网络化和数字信息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年,美国商务部指出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与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认为随着数字网络的发展,工业生产的中间能耗逐渐降低,并且解决高通胀的困境,促进就业,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Moulton等也将数字经济概括为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逐渐聚焦于对数字经济的探究。年,澳大利亚认为数字经济是由信息和通信技术塑造的全球社会网络。年,加拿大政府将数字经济定义为通过数字技术应用于商品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商品质量。年,OECD指出数字经济的内涵包括数字技术以及在其之上衍生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何枭吟认为,数字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实现了制造、管理和流通流域的数字化。

逄健等认为数字经济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为交易、交流与合作的载体,以数字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赵西三认为,数字经济有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数字经济是互联网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其次,数字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数字化;最后,数字经济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重塑经济社会,重构各行业的商业模式,实现数字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李馥伊认为数字经济是描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微观经济过程,并伴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不断演变。张亮亮指出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数字信息为核心生产要素。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研究。1.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方法研究根据梳理已有文献可知,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测度可分为单指标测度与多指标测度两类。单指标测度主要有包括产业结构超前系数、Moore值、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产值比例、各产业产值占比与生产率的乘积之和等。(1)吴爱东等、王茂祥等通过计算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度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Moore值是通过构建各产业增加值的空间向量并计算向量之间夹角变化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计算过程相对复杂。

(2)黄茂兴等、钱水土等、孙晶等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总和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升级。这种方法是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为理论基础,将产业结构升级理解为经济系统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的一个过程。()吴敬琏、干春晖等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的产值之比表示产业结构升级。这种方法重视了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经济服务化”过程。

(4)刘伟等指出产业结构升级只考虑产业间份额的转移是片面的,应该注重劳动生产率在产值比例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提升,因此提出用各产业产值比例乘以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并加总求和的方法来测度产业结构升级。田新民等、匡远配等、贾妮莎等大多学者在此基础上通过标准化的劳动生产率测算产业结构升级。卜伟和杨玉霞考虑到“经济服务化”这一趋势,用三次产业的增长率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仅考虑劳动生产率比较片面。因此,黄亮雄等、刘伟和张立元在此基础上改进,用全要素生产率或技术效率替代劳动生产率,从效率角度衡量产业结构升级。韩英和马立平在测度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时采用各行业的技术效率替代劳动生产率。(5)徐德云在构建测度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是三大产业在经济转型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所以通过主观赋权法对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赋予1、2、。徐敏等、汪伟等均采用此方法测算产业结构升级。

结语

多指标测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高度化和合理化。陶长琪等、陈明等、韩永辉等均从合理化与高度化两个方面测度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徐仙英等在此基础上还引入了高效化这一指标。(2)构建指标体系。宋锦剑从产业构成、地区结构、技术结构以及组织结构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产业结构升级。李子伦认为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持续改进与提升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基于这三个维度测度产业结构升级。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重规模重速度转变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