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聚庐合釜三百年江南第一家的共治财务模
TUhjnbcbe - 2025/6/27 9:45:00

来源:澎湃新闻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元明浦江郑义门家族则秉着义利和合的陈亮哲学,以财养义,在规范约束、产权共有和生活共享的阖家治理模式下,依托一套“有勾有稽、有籍有账”的会计簿记账册和民主共治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财政上保障了郑家三千多人一锅吃饭三百多年,郑义门也被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


  一、义规我守,义产我掌


  “义规我守”,郑义门的许多财经制度都是在郑氏规范里体现的。除了立誓言盟的田产庐舍家族所有权制度,还有租佃经营中谆谆善诱的义利和合,并有一套有籍可稽的财务会计制度保障。如制度规定,产业增拓,出售方往往出于不得已,义门作为受让方不能损人利己,将赋税暗自附加在对方门下;购置田亩,契约条款必须公正分明,合约谈成后,值多少钱都应当场付足,不给子孙积祸,并在购置产业当日即时过户,书于“受产薄”中。


  “义产我掌”,郑氏规范对产业拓展和租赋输纳等门户大事是抓的很牢的。明确应由一位老成有知虑者作为“掌门户者”掌管,即掌门人,地位仅次于家长,相当于总经理。负责田产增拓、山泽、赋税、店铺的计会财息核算,经掌门人审核的拓展或输纳方案,方可禀报家长后实施。


  掌门人之下,设有新旧管事各两人,新管事掌收,包括钱财谷粟;旧管事掌支,包括衣食住行,新旧管事相当于管理会计,受主记(总会计)制约,定期轮换,六十岁不再任。家族设有总租簿,记载每日收支结存,十日一报监事。


  产业拓展由掌门人亲自出马,土地肥脊、文契凭据一一察看,尔后行之。谷麦收储如发生薰烂亏空,罚新管一年衣资。对佃户,只取正租。遇水冲没田产或溪流冲积新滩,及时勘察,以俟开垦。荒芜田产及时招租,租金按既有定额勤索,滞纳不记息。


  年终腊月望日,新旧管事要账实盘存总租簿,核算田租收成,稽核欠租,积欠坏账载于“畸零簿”。新旧管事轮换,交接记录分明,账簿如出一手,所欠款物,逐项详注,人走帐清。实物款项也是账实分开、定期稽核,体现分工负责、相互制约原则。


  郑家负责实物支出与生活管理的还有,羞服长,负责生活后勤,如物资采购、膳食、家务女工等支出管理,受主母和出纳监督;仓廪,负责仓库实物收付和库存管理,所有进出,均需主计和仓廪两人核实、编号封缄、多联式记录,两把钥匙分开保管。主母,负责缫丝纺织作坊的实物收付,接受羞服长监督。掌膳,负责食堂流水,包括食料领用结报,受仓廪监督;知宾,负责接待和费用结报,受出纳监督;出纳,负责收掌钱财,受主记(总会计)直管。


  家族管理层单独设有监事(视),负责审计监督,直接受家长领导,家长有过之,也可在公堂直接谏议家长。整个财务管理,是郑氏规范约束下共同治理的民主监督与制约模式。


  二、有勾有稽,有籍有账


  家大业大,财务管理是个难题。史料记载,郑家至少设有“受产薄、总租簿、租赋簿、畸零簿(欠租)、推仁簿(慈善)和夙兴簿(考勤)”六大账本,仓廪、食堂、作坊应该还有明细流水账目,店铺、畜牧林产则单独设账核算。会计科目设置很细,“布泉出纳、米监细务、一一勾销、无所漏也”。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实物与现金也是分开的。


  作为粮长单位,郑家还有粮区田亩分布鱼鳞册的丈量、编纂、修订任务和税粮收付事项。按照明初配置,粮区除正副粮长外,还设知数(会计)1人,斗级(称量)20人。明代会计技术不发达,但计量单位很细,重量单位有石、斗、升、合、勺、抄、撮、圭、粟等九级,颗粒度细到亿分之一石,货币单位更是细到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微、尘、渺、漠等十二级,按当时的计量技术,现代人有些不可思议,但会计核算要求就是这样做的,如嘉靖三十七年()胡宗宪征收两浙抗倭军饷,金华府山地的计税标准就是每亩四厘六毫。


  郑家实行恒产家族所有制下的共享共治管理模式,“货、田、赋之属,各有所司,无敢私遇”。因此,会计记录和核算要求很高,所有田舍、山林、租粮、税赋、借贷、开销、慈善、结存等存流量,均“有勾有稽,有籍有账”。所有财产收支都不能遗漏,如新管收讫谷麦,每装满一个谷匣就要结报一次,由主记将谷类、数量、谷匣编号逐一登记在租赋簿上,并立下字据:“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收纳何等谷麦若干石,入库于某号匣”,支出时又在对应账簿中书写支取数,复式入账,以凭稽考。佃户用钱款或他物折抵租粮的,在租赋簿中单独说明。


  明代中国尚未引入借贷平衡的复式记账法,郑家的账目簿记仍以收付流水记账,只是郑家更注重事实描述,收支之间、账实之间勾稽关系严密可考,特别强调契约字据或凭证的复合印证,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有效避免任何虚假性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每月朔望二日,家长检点账簿,如发现“过日不算结,失时不具呈”,按家规处罚。


  三、节度有常,以财养义


  除了会计核算,郑家的财务支出管理特别强调预算约束,纳入计划。“事故有开支,家长要为之筹划,不致匮乏”,预算收支原则为,收入有积有蓄,支出节度有常,与近代财政的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观点一致。郑家各类支出预算节俭有度,突出一个常字。如项目支出,“冠婚丧祭,各有常节”;日用开支,“布帛米粟、膳肴器服之用,各有常度”;慈善赈济,“振乡善族、恤姻赈贫之施,各有常数”。家族设有“推仁簿”,所有慈善支出均由监事逐项薄记,年末向家长报账。


  郑家对衣物日用品实行供给制,配置标准均有严格限定。如衣物供给以子孙饱暖、保全义气为原则,鞋子与围巾一年更发一次,16岁以上成年男子配给帛料,妇女两年一给,40岁以上发给裁制费用,10岁以上半大少年减半供布。成年男子每满二十年配发礼服一袭,女孩子结发及笄时(15岁)发给银首饰一付。所有器物,家长量度给之,以不缺用为原则,夏衣在四月前、冬衣在9月前完成配给。


  亲朋之间礼尚往来,也有预算约束。以一年一次为限,提倡简约,特定礼节仅限第一次,如亲家第一次见面,女婿第一次认门,第一个外甥出生,标准也统一。如嫁女娶媳,规定不用礼乐,除嘉礼庄按标准资助外,嫁女配给嫁衣一套,鞋子、围巾各一件,但私自许配的,公堂不给嫁妆。


  浦江山多地少,扩田拓产受自然条件制约,像郑家这样的大家庭,也只能节度有常,精耕细作与精打细算相结合,才能有积有蓄。只有以俭养德,以财养义,才能维护大家庭的体面门面。郑家许多财务约束规定,均为郑氏规范“俭师有序”价值观的折射,也与亨廷顿的秩序优先治理观相仿。


  比如郑氏规范提倡年轻人穿土布,丧事不得用乐,未出服不能饮酒食肉,寿辰不设筵收礼,除酒器不能用银具等;裔孙中有器识者公堂资而勉之,出仕俸禄有余,亦当纳之公堂,致仕还乡,也要合族同欲,不能特殊化等。


  “有积有蓄,才能居共守之”。恒产的家族所有制也决定了郑家的主要收入与流动资产,无论谷物实物还是钱币银两,都是家族共有的,“不私有之”。雇工奴婢也是统配使唤的,甚至“儿无常父”,所有子弟都在东明精舍统一接受教育。


  郑家的阖家治理模式能够赓续久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处理好租佃关系。郑家收入来源以田租为主,让佃户有饭吃,才是郑家财政细水长流有积有蓄的保障。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田租标准一般是主粮五五对开,春花作物归佃户留用。郑家讲孝义,赋税还自己担,佃户温饱是不成问题的,义乌赤岸的佃户还能造起二进结构的庭院式楼房。因此,佃租关系融洽,保证了郑家主要收入来源的稳定,平日节俭有点积蓄,才可备战备荒,义利天下。


  郑家行善也讲义利之道,而非一味播撒。除了以工代赈,也有无息借贷,春借秋还不收息。“揆其贫者,月给谷六斗,直至秋成”。为接济救急,郑家还设了平准基金,在秋后谷价低廉之际,采购五百石粮食储备起来,待春荒邻里或宾客需要时,按原价粜给。


  义不养财,财可养义。“江南第一家”节度有常、民主共治的财务模式,是全家“居共守之”的财政保障,共享共治与共富,也是南宋浙江义利和合的宋韵文化之结晶。


  (作者严才明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1
查看完整版本: 聚庐合釜三百年江南第一家的共治财务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