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收藏史上最伟大的50个经济思想
TUhjnbcbe - 2025/6/27 19:24:00

1.“经济人”是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人。

《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勒所著,该书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国际贸易、消费对生产的影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利润和工资的关系等。全书的论述完全继承了李嘉图、他的父亲的学说,只在某些方面对前人的学说有所引申或更明确的表述。穆勒在书中提出,“经济人”是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人。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经济人”的三大特征:第一,自利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第二,完全理性。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一定的成本一收益原则或趋利避害原则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自由选择。第三,公共福利性。经济人的自利活动最终都会增进社会公共福利。随后,新古典经济学继承并发展了“经济人”假设。

2.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1、2、4、8...)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1、2、3、4...)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马尔萨斯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于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他在《人口论》()一书中提出,人和动、植物一样都听命于繁殖自己种类的本能的冲动,造成了过度繁殖。因此人口有超过生活资料许可的范围而增长的恒常趋势。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说,我以为,我可以适当的定下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两个法则,自从我们有任何人类知识以来,似乎就是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在此基础上,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1、2、4、8)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1、2、3、4)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马尔萨斯还迸一步指出,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产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

3.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詹姆斯·斯图亚特;重农学派;亚当·斯密;洛贝尔图斯新的地租理论;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的生产价格理论等。

4.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样地贪求剩余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样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

5.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部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资本的生产及流通;剩余价值学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部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还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三种经济形态:第一个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在此阶段上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第二个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商品经济构成了这一阶段社会的主导性经济形式;第三个是“自由个性”阶段,在此阶段是产品经济占主导的经济形式。马克思对社会发展三个形态的认识对于与这三种形态相联系的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6.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力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认为:“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力量,以便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提出“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7.大不列颠的智力资本和道德资本不仅在重要性上,而且在生产能力上已远远超过了她所拥有的全部物质资本。

《政治经济学大纲》内容包括绪论、财富的性质、政治经济学四个基本命题概述、财富的分配。《政治经济学大纲》中西尼尔提出了“纯经济理论”,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应该当成为超阶级的纯粹经济学,成为专门研究和说明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的科学,而对这些规律的解释又要以人类的心理活动或人们的主观感受为依据。西尼尔在本书中就以这种“纯经济理论”来解释价值、利润、利息、工资等经济范畴,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宣扬利润来自资本家的“节欲”。全书分为绪论财富的性质政治经济学四个基本命题概述财富的分配四个部分。西尼尔在《政治经济学大纲》中指出:“大不列颠的智力资本和道德资本不仅在重要性上,而且在生产能力上已远远超过了她所拥有的全部物质资本。国家税收的绝大部分是来自利润,而这些利润中来自物质资本的可能还刁;到1/3,其余均来自个人资本,或者说来自教育。……知识是一种力量,它远不止是财富”。

8.一切经济现象都受因果关系的支配,人类经济中最原始最单纯的动机是欲望,其目标是能够自由支配满足欲望的具有效用的物品,即财货。欲望和财货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

《国民经济学原理》据维也纳威廉·勃劳漠勒公司年版本译出:本书第一部分所述的是产生经济活动的一般条件、价值交换、价格和货币;第二部分探讨利息、价格、地租、收入、信用和纸币;第三部分则是应用部分,即生产和产业理论;第四部分讨论了对现行经济体制的批判和经济改革的各种建议。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一切经济现象都受因果关系的支配,人类经济中最原始最单纯的动机是欲望,其目标是能够自由支配满足欲望的具有效用的物品,即财货。欲望和财货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门格尔规定了物品转化为财货的四个条件:1)人类对此物的欲望;2)使此物能与人类欲望的满足保持着因果关系的物的本身属性;3)人类对此因果关系的认识;4)人类对此物的支配,即人类事实上能够获得此物以以满足其欲望。

9.埋藏在人性深处的根由是下面一些事实基础:国家通货已成为国家统一的主要标志。

《货币、信用与商业》的作者是集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大成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本书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讲货币问题;第二篇论述信用体系、银行理论和交易所理论;第三篇讲国际贸易和有关问题;第四篇分析了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及工商业的变动与市场的关系。本书对研究货币和国际贸易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马歇尔在《货币、信用与商业》中说:埋藏在人性深处的根由是下面一些事实基础:国家通货已成为国家统一的主要标志;铸币权已成为最宝贵的统治权;硬币让位于信用证券以后,国家银行系统已成为国家贸易的核心。马歇尔也指出自然界没有飞跃。这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在其数不清的每一条道路上都是逐渐的和连续的。

10.市场经济在需要政治、军事和法律的保障外,还需要一种新的伦理精神,而习惯和道德是伦理的具体体现。

亚当·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年)和《国富论》(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第一部经济学论著。在书中,作者指出了“同情心”对于管理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并用“同情”阐述了一切情操产生的根源。此外,还对其他的道德进行了评价和介绍,向读者揭示出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人类所遵循的一般规则。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道德人”的概念,并提出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以同情、仁爱为基础的伦理思想,并且界定了信用伦理所包含的自尊、自爱、同情、互利、正义、虔诚等原则。亚当·斯密指出,市场经济在需要政治、军事和法律的保障外,还需要一种新的伦理精神,而习惯和道德是伦理的具体体现。

11.任何生产都必须具备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是“三要素”所有者提供服务并得到的回报。

让·巴蒂斯特·萨伊被称为“科学王子”、“亚当·斯密的伟大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学权威,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产业经济学教授。萨伊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中所提出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被后人奉为“萨伊定律”,对之后的经济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年我国开始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人们越发认识到自由市场经济的极端重要,自由独立的学术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萨伊的理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萨伊的思想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年中央及国务院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思想即来自于本书中阐述的“萨伊定律”。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欧洲大学里的经典教材。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认为,“价值是劳动(或人类的勤劳)的作用、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要素的作用和资本的作用,联合产生的成果”,并明确提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最基本的三种生产要素。认为任何生产都必须具备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并把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看作是“三要素”的所有者提供服务并得到的回报。

12.在自由市场,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下,会创造出一种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

《国富论》是近百年来影响深远的经典力作,是影响世界的十大名著之一,“世界经济学之父”铸就的历史丰碑。它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旨是增加国民财富,涉及国民财富的性质以及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分析。《国富论》共分论劳动生产力,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共五篇,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系统地描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两只手”理论:一只是“看得见的”政府之手,一只是市场“无形之手”。亚当·斯密指出,在自由市场,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下,会创造出一种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亚当·斯密说,没有外部性的自由放任经济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生产更大的财富。在此基础上,亚当·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只有自由竞争才是最好的制度,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不仅使每个国家可以获得夏i多的廉价商品,而且会促使各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整个世界的总产量、总消费因而得以提高。

13.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加产量。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角到印度通路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而又最重要的两件事……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一个用之不竭的新市场而给新的分工和工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小圈子里是从不会发生...。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明确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本书节选本保持了原五篇的总体结构,各章内容主要选取了理论性段落,力求反映出作者的论点。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劳动分工原理”,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加产量。其理由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分工可以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第三,简化劳动和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亚当·斯密的分工论蕴含了最朴素的流程理念。亚当·斯密说:“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角到印度通路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而又最重要的两件事……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一个用之不竭的新市场而给新的分工和工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小圈子里是从不会发生...

14.关税最初是为了保护进出口货物免遭海盗抢劫而给君主的报酬。

《赋税论》结合爱尔兰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王领地税、估价、关税、人关税、彩票、捐献、罚金、垄断、官职、什一税、铸币、炉税、国内消费税等事项的性质和职能。同时,在各章中详细地介绍了战争、教堂、大学、租金和土地买卖价格、利率和汇费、银行和信贷业者、让与财产登记、乞丐、保险、货币和羊毛的出口、自由港、住房供给、信仰自由等相关概念。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指出:“关税是对输入或输出君主领土的货物所课征的一种捐税。……关税最初是为了保护进出口货物免遭海盗抢劫而给君主的报酬。”早在公元5世纪,希腊的雅典就以使用港口的报酬为名,对出入的货物征收25%的使用费。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在边境设立关卡。《周礼·地官》中有了最早的“关市之征”的记载。配第在《赋税论》中指出公共开支的五项内容,即国防开支,政府官员的薪俸、神职人员的薪俸,各类初级学校和大学的教育开支,政府抚养孤儿、弃婴和流浪儿、各种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和失去工作的人的开支,修建重大公共福利设施的开支,如修建公路、疏通河道、水道,建设桥梁、港湾,等等。

15.中华帝国不亚于一个统一在同一王朝之下的欧洲。

《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系魁奈在对中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撰写的关于中国的一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法、实在法、租税、行政管理以及统治上的缺点等,此外还将中国的法律同自然原则作了比较。该书的第八章标题即为“中国的法律同作为繁荣政府的基础的自然法则相比较”,是抢先发售系统提出了重农学派的政治和经济理论。魁奈认为“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国家采用为楷模”,他像儒家一样主张“以农为本”。在他的影响下,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成功劝说国王模仿中国皇帝实行“耕田大典”。年,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出版了《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该书让他赢得了“欧洲孔子”的称号。魁奈有名也是有争议性的一句话是,“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魁奈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曾这样感慨: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美丽、人口最密集、最繁华的王国,中华帝国不亚于一个统一在同一王朝之下的欧洲。

16.阻碍贸易的法律,不论是关于对外贸易或是国内贸易,不论是关于货币或其他商品,都不是使一个民族富裕、使货币和资本充裕的要素。

《贸易论》,是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托马斯·孟、尼古拉·巴尔本和达德利·诺思的著作。这三部《贸易论》适应十七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们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对后来的经济学说有一定的影响,是了解和研究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及其发展的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诺思在《贸易论》中说,阻碍贸易的法律,不论是关于对外贸易或是国内贸易,不论是关于货币或其他商品,都不是使一个民族富裕、使货币和资本充裕的要素。

17.人们消费食品的效用不是不变的,随着消费食品的数量的增加,每单位的效用是变化的,并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减少。

《政治经济学理论》作者斯坦利·杰文斯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创始人之一。在本书中,他利用导数来表术边际效用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学推理论证了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的均衡价格是怎样决定的。杰文斯在书中,最先使用边际分析法进行效用的分析,他写到:人们消费食品的效用不是不变的,随着消费食品的数量的增加,每单位的效用是变化的,并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减少。人们消费的食品类是可以连续分割的,这样食品的增量,到了人们感到吃饱时候,增加得越来越少,趋于0,则边际效用是食品增量趋于0时效用增量和食品增量之比的极限,即效用的微分。杰文斯区分了总效用和效用程度两个概念。总效用是指一物品所能满足的欲望总量,它取决于一物品数量以及人对该物品各单位的需求强度。

18.经济演进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各个阶段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初级行业”、“次级行业”与“第三级行业。即目前我国所谓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经济进步的条件》共分14章,包括经济学的目的、不同国家的福利水平、闲置的生产潜力、实际收入增长率、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流动等内容,全书核心是提出了配第-克拉克法则,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与指导实践的价值。本书最主要的学术贡献是标志着经济学界重新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收藏史上最伟大的50个经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