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职业教育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关系,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使职业教育有着光明的前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复合性与创新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在农村三产融合急需新业态新要素新技术新模式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农民整合与开发土地资源产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农民地区经济的竞争性。
为此,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法较深入地研究了湖北省职业教育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以及成因,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湖北省职业教育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三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比传统的大学教育更加突出,但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对提升乡村个体收入的效益不佳,中等职业教育对不同类型的乡村个体的影响有所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对于乡村经济的影响具有“整体良性、效益异质”的分布特征等结论,针对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并结合实际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整职业教育战略布局,重视职业教育与农业三产融合需求对接,健全职业教育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联动机制等推动湖北省职业教育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1.1.1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顾名思义,是乡村的振兴。
乡村,作为一个社会形态,需要有相应的事业——有教育方面的事业,有科学方面的事业,有文化方面的事业,有医疗卫生方面的事业,有体育方面的事业,有养老方面的事业,有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事业,有规划建设方面的事业等等。
乡村振兴包括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五个方面,其中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振兴则百业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把农业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构建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乡村产业体系,这一过程需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需要大力培养农村的三次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1.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人们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全面的、专业的教育,使人们具备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这种教育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职业教育是一种注重提高劳动者自身能力的专业教育,旨在提升社会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受教育者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它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主要有适应性、中介性、个体性三个特征。
(1)适应性。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包括制度的适应、对象的适应和办学模式的适应。国家积极改革职业教育,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调整职业教育模式,科学培养职业教育对象,以满足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有效运行。
(2)中介性。职业教育的中介性是指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人们技能,还能为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职业教育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与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3)个体性。职业教育以个体为中心,旨在满足个体的需求,以及提升其职业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它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所以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1.1.3三产融合
三产融合是指将农业生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从而推动产业链的延伸、产业范围的扩大、产业功能的转型,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本质在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三次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及价值链条,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1.4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将经济效益作为核心,并将主导产业和产品作为重点,通过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一个集种植、养殖、供应、销售、农业、工业、商业、科技等于一体的综合经营体系,从而让农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可调控的发展之路。
1.2.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越快,人力资本的作用就越突出。经济增长需要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协同作用。舒尔茨年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投资人力资本的回报比物力资本的回报更高,而劳动力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经济的发展,低素质的劳动者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而高素质的劳动者则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加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大幅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储备,进而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2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理论以其抽象、间接、广泛的特点而著称,它包含了概念、判断、推理等基础要素,代表了一种智慧,可以用来指导、引导、阐释、评价职业教育的实践,从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理论大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有机的框架,它将概念、分类以及相关的原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职业教育具有课程设置合理、培养目的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师资力量雄厚、实训基地完备等优势,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理论框架,旨在提供有关职业教育的知识传播和学习;第二种是以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为基础,构建出一套独特的、具有专业性的学术话语框架;第三种则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致力于探索和创造新的职业教育理论。
1.2.3农村产业多向度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理论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从横向维度来看,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第一二三产业之间都存在相互渗透、交叉的现象;从纵向维度来看,不同层次的产业之间也呈现出深度交融的趋势,这其中既有以农业为基础,乘势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又有以农业服务业为基础,借机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还有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双向延伸,双向融合的农用物资服务业,这些多元化的融合方式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产融结合可以反向带动农业生产的逆向融合。
农村产业兴旺,互动融合是关键。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而职业教育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其作用不可替代。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融得进、融得准、融得好”的推行将为农村带来全面的变革,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提升农民的经济地位。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消费模式也随之升级换代。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吃”外,人们还追求高品质、个性化、多样性等多方面的体验。为了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地区的经济、生态、服务等优势,挖掘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潜力,同时,积极开发农业的生态功能,推动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的发展,利用农业在水土保持、空气净化、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优势,构建绿色环保型农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衔接、互动共生,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1.2.4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核心思想是“融合”,它强调要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农业内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行业,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的收入增长,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产融合”旨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助力农业农村全面融入社会,推动乡村振兴。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是实现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在实践上,农业高质量发展是通过不断优化农业生产质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民生产动力,来实现土地有效利用、资源有效配置、劳动生产率有效提升的。农业产业化是一种以协议为基础的综合性运作模式,它将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不断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实现“1+1﹥3”的产业融合,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3结语:
本文所涉及的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三产融合、农业产业化概念进行界定规范,对本文所使用的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农村产业多向度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理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进行介绍。本章包括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以及党的相关要求;职业教育的相关概念,三产融合的定义、策略以及三产融合对于农村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及对农业产业化在本文中所指的概念进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