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县域中的返乡创业青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群体。他们来自农村,从城市归来,投身县域。他们从返乡创业中感受时代巨变,探索发展路径,实现人生价值。文章以县域青年返乡创业的现状为实践起点,探索这一群体返乡创业的动因,探析他们的行为表征和价值涵摄,基于此,指出应从提高政策实施准度、提升创业协同能力、提高创业青年素质、提高金融支持力度等路径提升青年返乡创业的成功率。
县域;青年;返乡创业;动因;路径依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有力推动乡村建设持续深入发展。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服务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通过“外出青年返乡创业‘燕归巢’工程,力争到年,服务10万在外青年返乡就业创业”,这一政策也引导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青年人才流向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县域作为我国城市和农村结合的有机体[1],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连接着都市圈、城市群和乡村地区,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县域高质量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依托,更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县城、集镇和村庄中汇集而来的返乡创业青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群体。
年—年期间,借由F省共青团组织的平台,课题组对该省的返乡创业青年情况进行初步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走访,对该省9个沿海和内陆地市的41位返乡创业青年进行调研访谈,主要调查范围以县城为主,包含城镇、乡村等区域,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总结当前该区域返乡创业青年具有共性的群体特征及创业困境,从而探寻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扶持路径。
一、县域青年返乡创业的现状
1.返乡创业青年群体具备“双优势”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F省返乡创业青年群体年龄集中于30~40岁,他们相对该区域的其他创业者具备双重优势,即相较于当地创业者具备高学历优势和相对外来创业者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本次调查对象中有半数以上县域返乡创业青年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较强的技术能力,最先也最愿意接受新思想,且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概念保持强好奇心和学习力,能够将所听所看所想转化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有效支持正在开展的创业活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动力。
访谈发现,当前县域返乡创业青年正逐渐走向年轻化,高校毕业生、在职人员、城市白领、留学归国华侨等具有“双高”特征的群体正逐渐成为返乡创业的主力军。同时,由于返乡创业青年大多来自县城或者乡村,对县域大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较快融入县域生活,并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得以在县域内获得较大创业优势。
2.创业领域呈现双向融合的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县域内返乡创业青年主要创业领域是将第三产业融合农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现代科技融合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双向融合”创业方式,衍生出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服务业等县域经济发展新业态。
从实地调研中可以发现,F省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领域相对集中,主要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衍生出的电子商务、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例如利用茶叶、瓷器、海产干货等当地特色产品开展电商活动,还有部分发展生活服务类产业,如在县域内创办与特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居民和家庭服务、教育培训、信息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相关企业,创业项目从产业上游扩展到下游,逐渐向产业全链条发展。返乡创业青年的这一创业趋势有效弥补了当前欠发达地区县城、乡镇及乡村等区域生产主体缺失、土地资源浪费、产业转型困难等发展困境,为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3.创业意识和政策认识“双不足”
调查显示,县域大部分返乡创业青年创业优势明显,但也存在部分短板。一是创新创业的意志不强,对在县域内的创业激情有余坚持不足。调研过程中,返乡创业青年反映出几个共性短板,例如他们在毕业后就选择返回县域开展创业,或工作几年后不满现状返回县域创业,这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系统、完整的创业培训教育,且部分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而他们对创业所需的资源、能力、知识了解不深,因此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应急能力等综合创业实力不强;不少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容易因创业遭遇挫折打击而动摇,不够成熟的心理认知不利于做出正确的创业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一群体创新创业的闯劲和干劲[2]。
二是返乡创业青年缺乏对创业政策的准确认知。访谈发现,不少创业者表示“不知道有什么政策可以帮到我们”“不知道到哪里咨询,具体能帮我们什么”等,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返乡创业青年对所在县域的相关创业帮扶政策不了解,甚至部分返乡创业者对县域内的开办费补贴、房租补贴、社保补贴、创业一次性补贴等优惠政策一概不知。而小部分创业青年主观上将个人创业行为与政府扶持割裂,认为一旦接受政策扶持则必然带来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反而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选择两耳不闻、避而远之。导致上述情况的客观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对返乡创业政策宣传仍然存在不到位的问题,造成返乡创业青年对相关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掌握不全面、不透彻、不准确,甚至产生排斥心态。
4.创业资源和创业环境双重压力
拥有较充分的创业资源和良好的创业环境有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坚定返乡青年的创业意志,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县域返乡创业青年正受到来自创业资源及创业环境的双重压力。
一是创业资源限制创业能力。访谈中,对于创业过程中面临最主要的难点,有半数以上的受访对象表示难以获得足够的创业资金、融资限制性因素太多、县域内难以招揽到技术人才。由于初创企业经营风险高、回报率低和缺少抵押物等,难以得到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的支持,大多数返乡创业者表示自己的创业启动资金是来自亲缘投资或者个人存款,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投入不足。同时,不少县域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外流带来的空心化问题,高素质人才短缺,而薪酬有限和创业环境吸引力不足等因素也使得返乡创业青年难以寻找到素质能力较高的人才队伍。
二是客观条件和舆论氛围等外部环境打击返乡创业青年的积极性。一方面,县城、城镇或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不能对创业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同一县域内或邻近县域间,返乡创业青年选择的创业项目还存在同质性高、系统性不足等问题,例如邻近两个县城中,有至少4个返乡创业者同样从事与瓷器相关的电商项目,但上下游产业则由于技术含量较高或资源不足而较少人投身创业,但县域自身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难以有效弥补、支持或衔接创业项目资源、市场短板。
另一方面,访谈中不少返乡创业青年表示受到来自亲戚朋友带来的心理压力,被质疑返乡创业“是不是在城市里没混好”,返乡创业是“自甘堕落”“破罐子破摔”,现实中“宽容失败”的外部认同依然欠缺,对县域返乡创业青年带来社会舆论压力,负面舆论氛围极大打击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3]。
二、县域青年返乡创业的动因
1.乡村振兴与竞争压力的交互作用
从客观层面来看,返回县域创业是现代青年用脚投票的结果。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县域青年在城市之中依然还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省会、副省级城市等竞争激烈,大量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汇集于此,虽然就业、创业机会和项目总量多,但是相应的门槛也高,普通个体能够争取到的可能性较小,这也对县域青年的个人能力和创业项目的创新性和可预期效益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县域创业青年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城市的创业成本和生活成本相对于县域而言居高不下,县域以下出身的青年少数能够在创业初期拥有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没有足够的创业资源和吸引力的创业项目创业成功率低,也让创业道路更显艰难。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的《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优惠政策,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下乡、返乡进行就业创业,引导更多优质资源逐步向县域、乡村倾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推动,一批新兴产业、互联网+、三产融合等新元素喷涌而出,强势注入县域经济发展领域,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研学活动等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互联网成为当前生存常态与基本条件,进入千家万户,电子商务、网红直播、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