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后,年4月中央又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其中,“就业”是唯一一个在“六稳”“六保”中都出现的关键词,而且都排在第一。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没有提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但非常明确地强调要确保今年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业为什么每次都能居首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我国从年至今,每年新增就业超过万人,累计新增就业突破万人,又是如何实现的?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
充分就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标志
记者:就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就业这么重要?
张成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很多具体量化指标,比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这些标准和就业直接相关。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劳动报酬,即通过就业获得的收入。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了收入上的量化,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指标,其中,明确提到“就业更加充分”。所以,充分就业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通过是否实现了充分就业来判断这个社会是不是全面小康社会。
记者:什么样的就业是充分就业?
张成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确保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认为,充分就业,体现在就业总量稳定,新增就业岗位充足,失业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工资水平稳定提升。比如,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7年保持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保持低位,实际工资水平保持连续增长,这就是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四大支柱稳住就业大盘
记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