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文学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
超强县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一、超强县识别与概念界定
(一)超强县七大关键指标
经济总量大。超强县首先是“千亿县”,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在千亿元以上,大多数超过亿元,甚至是亿元以上,相当于或超过一些地级市或省会城市的水平。
人口基数大。超强县城区城市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等指标领先优势突出,城区常住人口(城镇常住人口)达到百万标准,达到大城市的标准。
财政收入高。超强县的财政收入一般在百亿元以上,部分超过亿元,甚至达到亿元以上,相当于或超过一些地级市或省会城市的水平。
人均收入高。超强县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在5万元以上,部分超过7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优。超强县的产业结构一般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支撑,形成了比较完整、协调、高效的产业体系。其中,第二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充分;第三产业中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达。
创新能力强。超强县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拥有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主体和平台,拥有较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营商环境突出,城乡融合发展。
区域影响力大。超强县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和对外部市场的辐射作用突出,通过产业链延伸、要素流动、基础设施互联等方式,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开放合作、市场拓展、品牌塑造等方式,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树立良好形象,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二)超强县识别
综合考虑经济总量、人口基数、财政收入、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区域影响力等因素,目前全国产生了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晋江市、慈溪市、长沙县、义乌市等7大超强县(见表1)。超强县在经济总量、人口基数、城市建设、财政收入、产业结构等关键指标方面,在全国多个县(市、旗)中领先,是县域经济典型代表。超强县发展基础好、潜力巨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城市”,其发展形态与大城市接近。截至目前,全国共识别出七大超强县,七大超强县引领我国县域发展进入“千亿县”持续增加,超强县不断涌现,百强县竞相角逐的新阶段。
(三)概念界定
超强县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县域经济体,是“千亿县”中的领头羊、县域经济的典型,其经济总量、人口基数、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指标领先优势突出,关键性指标达到或接近中等地级市、部分省会城市水平,具有较高的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超强县的重要意义
意义一:超强县是县域城镇化的典型和成果展示重要窗口。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新一轮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方向,有利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适应人口流动新态势、推进就近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关键节点。超强县主城区人口超过百万,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典范。昆山市通过开放、创新、转型三大驱动力,坚持以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为主导,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高新技术快速培育发展壮大的发展格局,全面取消城区落户限制吸引人才汇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品牌企业,GDP、城区常住人口数量等均成为全国县域第一。江阴市是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典范,成为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示范,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举措,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张家港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聚力打造“临港转型示范区、综合枢纽辐射区、美丽幸福引领区、文明城市策源地”,成为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之一,赓续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新时代张家港精神。晋江市坚持以“晋江模式”为特色,聚力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壮大鞋服、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集群,培育出安踏、恒安、利郎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和品牌,实现经济快速稳健增长,实体经济竞争力持续跃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慈溪市依托制造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快速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智能家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轴承、智能装备、稀土磁性材料、医疗器械等标志性产业链,培育出方太、公牛、慈星等一大批知名民营企业。长沙县围绕“服务长沙、主动接轨珠三角、建设现代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做大实体经济,打造了工程机械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半导体等主导产业,拥有三一重工、山河智能、蓝思科技、上汽大众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义乌市以“义乌模式”为特色,深入推进小商品市场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贸平台和电商平台。通过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举措,小商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近1/3,全球约80%的圣诞商品来自义乌,在全球商贸体系中的影响力持续巩固提升,逐步发展成为极具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意义二:超强县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补充。超强县作为全国多个县(市、旗)中的佼佼者,其经济总量、人口基数、财政收入、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区域影响力等关键性指标领先,是连接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到一般县域的重要节点,在国家城镇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首先,超强县能有效承接城市群、特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和人口外溢,形成与其他大中小城市互补的区域分工和协作关系,增强区域经济联系和协调性。其次,能有效发挥超强县的区位、产业、创新、技术等优势,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品牌效应,增加区域经济活力和影响力。再次,还能有效缓解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的承载压力,更好协同承载区域内的人口、产业、生态,对完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支撑能力。此外,能有效激发区域内生动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协同治理,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协调性。最后,超强县在有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保护区域生态、文化、历史建筑等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意义三:超强县对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示范引领。超强县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对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等起到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首先,超强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拓展开放空间、增强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其他县域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其次,超强县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城乡融合、推动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为全国其他县域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资源支持。最后,超强县通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等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全国其他县域经济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吸引和社会信任。超强县在县域发展的方方面面,均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超强县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三大重要支撑作用
促进国内大循环。首先,超强县拥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常拥有千亿级以上的产业集群,涵盖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不断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率,加快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提升我国经济自主性和韧性,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和效果。其次,超强县通常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重要的经济走廊上,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和社会交往,促进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更好的融入进区域发展格局。最后,超强县通常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创新主体。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促进了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融合,更好的服务于国内大市场建设。
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超强县拥有较高的开放水平和竞争力,其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国际市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平台,能够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形成了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格局,推动了全国县域经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我国经济对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水平。昆山市积极参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放平台和创新平台,如昆山综合保税区、昆山台商科技园、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持续增强融入国际市场的能力。晋江市积极参与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放平台和创新平台,如晋江综合保税区、晋江出口加工区、晋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义乌市积极参与浙江自贸区建设,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放平台和创新平台,如义乌综合保税区、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义乌城市品牌影响力遍布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超强县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合作,既能够带动本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也能够促进跨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共同繁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例如,昆山市与上海市、苏州市等地建立了紧密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联系,成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晋江市与泉州市、厦门市等地建立了紧密的市场链、物流链、资金链等联系,成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节点。义乌市与杭州市、宁波市等地建立了紧密的商贸链、网络链、金融链等联系,形成了杭甬温金义经济带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