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环境问题的不断暴露,环境管制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并对“波特假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工业经济增长模型”等进行了深刻广泛的探讨,研究环境管制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讨我国在环境管制背景下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各地区工业发展模式探讨
1.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有着较早且较为完善的工业发展历程,在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方面长期以来占据了优势,工业产业升级也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同时东部地区聚集着我国最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业治污技术。
环境管制的加强给了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治污要求的提高使得东部地区的部分工业产业被迫转型升级。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国有化工企业,在环境管制制度、环境治污成本的制约下面临着企业倒闭、生产停滞、无利润生产的局面。
在工业产业生产方面,首先,加快工业产业升级,升级、转移旧工业产业,尤其是老重工业企业;其次,利用独特的人才优势,加快工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最后,借助独特的对外贸易优势,发展具有地区特色、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产品。
在工业治污方面,一方面,利用人才优势,加快工业治污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治污技术,降低工业治污成本。东部地区通过以上模式,利用先进治污技术能降低治污成本,并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产品,进而东部地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
2.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如何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中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中部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绝大多数的劳动力都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导致中部地区在工业经济发展上空有自然资源优势,而不能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工业生产方面,首先,对于传统资源密集型工业企业,要先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和升级,同时不断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新型产业,建立新型工业园区,发展独具特色的地区型工业企业。
其次,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尽可能留住中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本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最后,在生产技术引进的同时积极进行技术研发。
在工业治污方面,一方面,引进并培养人才,加快工业治污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引进国外、东部先进治污技术,降低工业治污成本。
中部地区通过以上模式,引进东部地区处于产业转型期的企业,利用其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引进东部以及国外的先进生产创新技术和工业治污创新技术。
3.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乡二元化工业经济差异显得尤为严重,而且地区间的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使得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差异化。
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省会地区及省会边缘相对较发达地区,其余地区的工业生产相对落后且偏远山区、荒漠区十分落后。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下,西部地区逐渐建设了地区性具有特色的工业产业。
目前,随着工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企业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发展。工业生产方面,首先,资源密集型的大型重工业企业要进行改造和升级,同时逐渐引进和承接东、中部地区的转移性工业企业。
其次,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本优势建立特色外向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最后,加强工业基础建设,如工厂、交通、教育等多方面的建设,为工业发展囤积力量。
在工业治污方面,一方面努力引进东、中部及国外的先进工业治污技术,降低工业治污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要尽量对部分重工企业的治污成本进行补偿。
西部地区通过以上模式,不断进行工业升级、改造,学习中部地区发展独具特色的地区性工业企业,建立轻工业加工和工业制成品组合加工等新工业产业,并利用先进治污技术和政策性补贴降低治污成本,同时充分利用东亚贸易、南亚贸易区及中亚贸易区的边境贸易优势,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赢得国内及国际工业产品贸易竞争力。
二、环境管制背景下提高工业经济的对策
环境管制对工业经济之间存在U型关系,通过先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进行预测,再通过stata软件进行静态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GMM模型及分位数模型等一系列的实证模型研究检验。
1.环境管制强度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影响关系
环境管制强度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工业经济会受环境管制强度的增强先下降,当越过U型曲线拐点后,环境管制能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
首先,通过数理模型,建立了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引入环境管制变量,分析在环境管制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环境管制作用下,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前期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治污处理,导致企业生产资本量的减少进而对企业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后期,企业会在环境管制压力下逐步提高治污水平同时对企业内部生产进行了重组和升级,环境管制将对企业生产带来积极作用,激发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提高企业的收益。
其次,采用了除西藏地区以外30个省份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静态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GMM模型及分位数模型等计量分析,对我们的理论设想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全国范围内,环境管制对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U型的影响关系,即环境管制会先抑制工业经济的增长,后期会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
随着环境管制强度的不断增强,在环境管制的前期,工业企业为了达到治污标准会投入大量的治污成本,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进而影响工业企业的正常发展。
环境管制的中后期,随着工业企业的不断重新整合以及治污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治污水平的不断创新会给工业企业带来新活力,进而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
三、控制变量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控制变量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也产生了重要作用。资本存量、研发强度、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碳消耗量等对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资本存量。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前期的效果要明显强于后期,这符合际报酬递减理论。
研发强度。在前期会抑制工业经济的增长,中后期会快速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研发作用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研发的前期会消耗大量的资本且看不到成果,但研发成功的后期,研发的新产品会对工业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工业生产价格指数。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不过总体来说中国的工业市场价格十几年来一直比较稳定,同时对工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都是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前期的作用要大于中后期的作用,呈线性向下的趋势。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产业结构就会进行转移,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工业产业发展就会逐渐转向第三产业的发展。
碳消耗量。在前期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后期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在工业发展的前期,碳消耗量越大代表着工业经济发展越好。工业发展的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经济发展也慢慢引进了新能源和新技术,碳消耗量越多反而代表工业产业滞后、工业经济落后。
环境管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区域化影响差异较为明显,工业增长模式要因地制宜。通过区域化分析环境管制对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环境管制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U型影响关系。
同时,通过环境管制的实施特点和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环境管制会对各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有所差异,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结合了东、中、西部典型地区工业发展模式,发现各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因根据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自身发展优劣势,建立适合地区自身良性发展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
结语
在环境管制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有着比中、西部地区更好的经济条件、贸易条件和人才条件等,独特的优势使得东部地区在工业产业升级、工业产品创新和治污技术创新方面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有着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逐步完成工业产业升级和工业产业引进,提高自身工业治污技术,同时利用自身进行本地区的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治污技术开发,是实现中、西部地区环境管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走向U型曲线的右侧的必要途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