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计局网站今日公布年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名义增速8.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亿元,下降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占比升至81%。
全年新经济实现增加值.4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9.3%,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3.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9.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亿元,增长9.2%(二者有交叉)。
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速(%)
1.优化首都功能
从文化中心建设看,年,全市文化产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1-11月,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占比一半的新闻信息服务和创意设计服务领域收入增速分别达到23%和19.7%。
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看,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比重保持在2成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保持在3成以上,1-10月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国的比重为10.2%,同比提高0.37个百分点。中关村发挥创新引领作用,1-11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7.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2.工业生产增势稳定,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二者有交叉)分别增长13.9%和7.8%。重点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6.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2%,汽车制造业下降5.8%。
工业产出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4.8万元/人,比上年同期提高5万元/人;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5%。
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3.第三产业稳中向好,优势行业发挥带动作用
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9%。其中,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0.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贡献率合计达到67%,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增长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亿元,增长10.4%。
1-11月,规模以上第三产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
4.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9.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0.7%,其中,交通运输领域投资增长1.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其中,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44.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1.7%,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9%;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3.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3%,其中,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行业投资较快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1.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7%。
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
年,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6万平方米,增长0.6%。商品房销售面积.2万平方米,下降20.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万平方米,下降14%。
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2万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45.2%,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销售面积.7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1.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5.市场消费增势较好,服务性消费贡献超过八成
年,全市实现市场总消费额.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实现服务性消费额.2亿元,增长11.8%,占市场总消费额的53.8%,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6%,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消费分别增长12.3%和12.2%。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9亿元,增长10.3%,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2.1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收入.5亿元,增长2.2%;餐饮收入.1亿元,增长7.3%。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3.8%、13.6%和11.8%。
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
6.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价格总体平稳
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5%。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3.1%,居住类价格上涨3.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6%,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2%;衣着类价格下降0.3%。12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环比上涨0.1%。
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当月同比涨跌幅度(%)
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上年持平,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0.8%。12月份,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3%。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9%,环比持平。
年以来工业生产者出厂、购进价格当月同比涨跌幅度(%)
7.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8.常住人口稳中有降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6.5万人/0.8%。
年人均GDP达到14.07万元(按6.8汇率算合2.万美元),增长9.1%。
北京常住人口在年减少了2.2万人,下降0.1%。年至今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单年负增长只在年和年出现过。而上海最近几年也经历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和北京一样,主要是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北京常住人口下降,主要是青壮年人口下降明显。
数据显示,年末北京0-14岁常住人口.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5%;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8万人,占16.9%,相比年末,北京0-14岁常住人口增加了0.2万人,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增加了6.6万人。
但是年末北京15-59岁常住人口.8万人,占72.6%,比上一年减少了23.3万。这部分人为劳动年龄人口。换句话说,就是年北京老年人和儿童增加,但是劳动年龄人口的中青年人减少了23.3万。
北京常住人口减少,也主要是城镇人口减少。
年末北京城镇人口.4万人,乡村人口.8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相比年末,北京城镇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13.2万。另外年末北京乡村人口也比上一年减少了3.3万。
北京和上海常住人口减少,主要都是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这与两地居住成本高,同时北京实施减量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1月23日公布的数据,北京年全市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关停搬迁家,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占83.4%。
9.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全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1%;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6微克/立方米,下降25%。
~~~~~~~----------------------------------------
广发香港,一站式全球资产配置平台,提供海外股票、基金、债券、*金、房地产及香港保险等产品及投资咨询服务。
文子,12年海外证券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