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小太阳
扶阳全息汤(十三味):
柴胡12克,香附,桂枝,陈皮,牡丹皮,白芍,生甘草,白术,生地,茯苓,杏仁,制首乌,半夏各10克
全息汤用药轻灵,符合久病胃气虚弱的这一的配伍特点,同时也符合中焦若衡,非平不治的原则。
桂枝汤调和阴阳,实是立乾坤之位三阴与三阳,宣通阳气于上,使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离阳当空,阴霾乃散,主明则下安,桂枝汤为中医群方之祖,尤为伤寒诸方之魁,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让桂枝汤立于胜算之妙,内安外攘,有者去之,无者安之,桂枝汤者,调和阴阳气血营卫者,乃我身之阴液与阳津是也。内经曰:阴阳者,水火之征兆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上下者,阴阳之天地也。数之千,推之万,万之大不可胜数者,三阴与三阳是也。
此符合阳生阴长,阳主阴从之象,药虽轻漂虚灵,但卡中病机,神当畅,气当顺,血当行,且上焦若羽,非轻不举,因于上者越之,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最重要的是更符合内经之理,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舒其血脉,令其调达。
二陈运化于中枢之气,以复升降与出入斡旋之气机,全息者,全凭之息而不息是也。且柴芍草者,四逆散之义,三阴极而一阳始发,三阳弱有赖一阳初生,中间起手者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乾坤卦的根基,这是最重要的,乾坤是归卦,本是先天卦,后天卦让给了坎离卦。
盖中气者,交济水火之枢,升降金木之轴,中气健旺,枢轴轮转,水木升而火金降,寒热易位,精神互根,自然邪去而正复,是强中御外之良规也。
二陈汤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
中医认为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而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痰。
所以前人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痰本为病理产物,但也可作为第二病因,直接或间接作为机体的某些脏腑组织变生多种病症,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
如痰在肺则咳喘,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临床上尚有高血脂,肥胖,脑栓塞,动静脉血栓,心律不齐,胸闷胸痛,冠心病心梗,湿浊下注之带下经病,痰气瘀互结之梅核气,痰核,瘰疬,骨质增生,息肉,肿瘤,癌症等。
正如清沈芊绿说:“人自出生以至于死皆有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峰,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变怪百端”。可知痰之为病,虽名称各异,其因则一,故皆可用二陈汤化裁治之。《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古今名医方论》卷1)
先立阳后通阳再用阳,吾辈者,世世代代都赖以生存之阳吗,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者,柔则养筋,静则养神。此阳被轻轻的拨动而无声息,犹如润物细无声,在上则主明则下安,在下则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白芍、丹皮、何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陈皮、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诸药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
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正所谓,处处无方,处处法,从上到中至下,从气到血,从阴到阳,从里到外等不是在示人以规距,活泼泼的让你去从中填空与补窍。
人有病无非是升降入出,正邪斗争,阴阳盛衰,全方君臣佐使,剂量的变化,主药的应运。正符合医圣心法中的,脏腑相连,其痛必下之至理,且中僦若衡,可是非平不治,治之以平剂,浑身是胆阻碍中枢之机,中枢者,升降出入之势是也,叶天士用药无不是处处在格守着胃气的通顺,脾气的升发,我人者,无不时时刻刻秉承着二阳之气吗?否则真脏脉现也。
且中焦若衡,非平不治!此处方正是平中见奇,妙笔生花,临床更是左右逢源。也符合轻可去实之理论。临症者临阵,不亲自去实践,是没有此心得与体会的。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
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拨千钧之舟者,一捋之木也。
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功能,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异病同治也。而现代人的体质与疾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机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
本方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各种疾病之主要病机,具有升阳理气,疏散风寒,调和营卫,开胸化痰,化湿运脾,利水清热,疏肝和胃,升肝降肺,补益精血,滋补肝肾,调和五脏等具有整体带动局部,病理转化生理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癌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改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促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等多种作用,适当加减,可治疗各种疾病,使身体恢复到一种最利于疾病康复的最佳内环境,使病程缩短,疗效提高,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各种疾病,具有见效快,痊愈快的特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一、心绞痛
宁元散
盛国荣效验方
西洋参10g川三七10g鸡内金10g琥珀10g珍珠粉2g麝香
3g上药共研细末,调匀,每次服2g,日服2~3次。
本方有解*强心,利尿安神,活血祛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元气虚衰,倦怠纳呆,头痛恶心,小便短少,心悸气短者。本方多见于尿*症状或心绞痛、心肌梗死时。
若肾阳虚,四肢不温者,加肉桂(研末调匀)2g;若神疲惊悸者,加珍珠粉2g;若神志昏迷,热痰壅盛者,加大*1g;若惊悸抽搐者,加羚羊角粉2g;若惊悸发热者,加熊胆1g;若神昏谵语者,配安宫牛*丸1粒;若烦躁不眠,风痰壅盛者,配服至宝丹(如梧桐子大)5丸;若痰壅气闭,不省人事者,配服苏合香丸1粒。
愈梗通瘀汤
陈可冀效验方
生晒人参10~15g生*芪15g紫丹参15g全当归10g玄胡索10g川芎10g广藿香12g佩兰10g陈皮10g半夏10g生大*6~10g水煎服,1日1剂,分2~3次口服。也可制丸剂供康复期应用,1日3次,1次口服3g。
益气生肌、行气活血定痛。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以下简称心梗),急性期及康复期应用,促进愈合,清瘀抗拴,改善心功能,改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低血压状态甚而休克阳脱者,可同时服用生脉四逆汤加肉桂;舌红口干,五心烦热者,可加石斛30g,玄参15g,麦冬12g,沙参10g,生地10g;汗出较多者可加山萸肉12g,五味子10g,*芪加至30g;七情不畅、胸闷胁胀者,可以四逆散、柴胡疏肝进退应用;心痛剧时,可噙服苏合香丸,或于方中加细辛3~6g,三七粉3g冲服;大便不畅或干结者,可加桃仁泥10g,大麻仁10g,已通畅者,可改用番泻叶10g泡茶饮;舌暗瘀血重者,可加莪术10g,三棱10g,水蛭12g,赤芍12g;脉结代者,可与复脉汤或保元汤进退;心功能不全者,可温阳利水,加北五加皮3~6g;卧不安者,可加枣仁30g,夜交藤30g。
二、心悸胸痛
复方四参饮
张镜人效验方。
太子参12g丹参12g南沙参9g苦参9g水炙甘草3g炒枣仁9g水炙远志3g广郁金9g莲子心3g水煎服。
有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宁心作用,可用于治疗心悸怔忡,胸闷胸痛,或见气短乏力,烦躁失眠,脉细数或结代,苔薄*或薄腻,舌质红。
旋覆郁金汤
董建华效验方。
旋覆花(包)10g广郁金10g丹参10g三七粉(冲)3g川芎6g赤白芍各10g香附10g全瓜蒌10g水煎服。
有开胸理气、活瘀通阳作用。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胸脘部憋满而闷,气短心悸,胸痛痰多。
胸阳不展加薤白;痰多加陈皮、半夏;心悸不宁加珍珠母、生龙牡;夜寐不安加合欢皮、炒枣仁。
益气复脉汤
丁光迪效验方。
炙甘草7~10g桂枝10g麦门冬15g炙*芪30g五味子5g茯苓10g远志肉10g石菖蒲10g川芎7~10g生姜10g大枣7枚红参(浓煎,频饮)10g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有益气复脉,治心而兼调心肾与肺肾的作用,可治疗气虚心悸。
若舌有紫气瘀斑,胸闷隐痛,可加重川芎用量,兼加红花10g。
养血宁心汤
丁光迪效验方。
熟地*10~15g当归10g白芍10g麦冬15g炒枣仁(杵)15g炙甘草4~7g远志肉10g茯苓10g太子参15g五味子5g合欢皮30g独活10g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有滋养阴血,交济心肾,宁心安神作用,可用于治疗血虚心悸。
若心悸而气逆明显,可加姜半夏;偶见心烦火旺,脉数而弦,可权用丹皮、玄参各10g;甚时亦可改用苦参10~15g;心悸停止以后,脉细而缓,或无力少神,加炙*芪10~15g。
活血利气汤
李翰卿效验方
旋覆花9g茜草6g瓜蒌9g五灵脂6g生蒲*6g水煎服。
本方有活血利气,行瘀散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血瘀滞型的胸痛。
瘀血较甚者,加归尾、桃仁或丹参、赤芍;气滞较甚者,加郁金、香附、枳壳;痰湿较甚,食欲不振者,加陈皮、半夏、鸡内金;胸阳不振者,加薤白、益智仁;气虚者,加生*芪。
冠通汤
郭士魁效验方
*参12~15g丹参15~20g当归12~15g鸡血藤12~15g全瓜蒌15~30g薤白10~12g红花12~15g元胡10~12g水煎服
本方有益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胸痹心痛,气虚血瘀。
心气虚明显时*参改为白人参10~15g。
冠通二号汤
郭士魁效验方
*参12~15g三棱10~12g莪术10~12g红花12~15g乳香10~12g没药10~12g当归10~15g郁金12~15g鸡血藤12~15g薤白10~12g水煎服。
本方有活血化瘀,补益心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血瘀明显兼有气虚。
宣痹汤
郭士魁效验方
全瓜蒌15~30g薤白10~12g半夏10~12g枳壳10~12g茯苓12~15g桂枝10~12g陈皮10~12g甘草6~10g生姜10~12g水煎服。
本方有宣痹通阳,心胃同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心下痞满。
胸痹通络汤
俞慎初效验方
丹参12g桃仁6g赤白芍各12g川芎5g当归6g瓜蒌15g薤白6g半夏6g水煎服。
本方有活血化瘀,通络宣痹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舌紫暗,脉沉涩者。
若胸痛甚者加降真香、郁金、元胡索;痰多色白者加陈皮、茯苓;若神疲倦怠,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者加*芪、*参。
养心健脾方
王体仁效验方
西洋参9g炙*芪10g白术6g当归6g生地12g百合15g杏仁10g瓜蒌12g莲子6g红枣10枚水煎服。
益气生津,养血通脉,宽胸通阳。治疗心痹日久,气衰形瘦,阴亏血虚,心悸息促,纳呆寐差等症。
烦躁者重用生地、百合;便秘者重用杏仁、瓜蒌。
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