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读全国中草药汇编槐花附槐角
TUhjnbcbe - 2021/2/26 1:44:00

槐花:别名:金药树、护房树、豆槐。

为豆科槐属植物槐SophorajaponicaL.的干燥花及花蕾。花习称“槐花”,花蕾习称“槐米”。

乔木,高15~25m。羽状复叶长15~25cm;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7~15,卵状矩圆形,长2.5~7.5cm宽1.5~3cm,先端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具5小齿,疏被毛;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凹头,具短爪,有紫脉;雄蕊10,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5cm,无毛,不裂;种子1~6个,肾形,棕黑色。

槐花: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色或*白色,1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连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弯曲。体轻。气微,味微苦。

???槐米:卵形或椭圆形,长2~6mm,直径约2mm,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手捻即碎。无臭,味微苦。

夏季采摘花蕾(槐米)或初开放的花(槐花),晒干。

本品主要含有*酮及其苷类、皂苷、甾类成分。*酮及其苷类:芦丁、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染料木素、槐花米甲素;皂苷及其苷元:桦皮醇、槐二醇、soyasaponinI、Ⅲ、azukisaponinI、Ⅱ、V、kaikasaponin?I、Ⅱ、Ⅲ;甾类成分:槐花米乙素、丙素。

①对循环系统作用:a维生素P样作用;芦丁能改善毛细血管的功能,防治因毛细血管脆性过大、渗透性过高而引起的出血。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服之有预防出血的作用。另外,槐花炒炭芦丁随即分解。炒炭后鞣质增加,鞣质虽然也有止血的作用,但炒炭后止血作用是否加强,尚待进一步研究。

b.降血压作用:槐花水浸液注射于麻醉犬的静脉,结果引起血压下降。

②抗炎作用:芦丁及槲皮素对大鼠蛋清性、甲醛性、多乙烯吡咯酮等引起的足跖肿胀及透明质酸酶引起的足踝浮肿有抑制作用。

③抗病*、抗真菌作用:芦丁在μg/ml浓度时对水疱性口炎病*有抑制作用。

④解痉作用:槲皮素能降低肠、支气管平滑肌的张力。

⑤抗肿瘤作用:染料木素对人体鼻咽癌(KB)细胞有细胞*性作用。

⑥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芦丁有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其10?mol/L浓度时抑制率为95%,此作用有利于糖尿病型白内障的治疗。

⑦致突变作用:槐花水提取物(5.0mg/ml)的应用剂量和人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之间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说明该药对人血淋巴细胞具有致突变作用,而且能抑制人淋巴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增殖。

⑧其他:槐花、叶对离体蛙心有轻度兴奋作用;对传导有阻滞作用;对兔肠腔有刺激作用,引起渗出。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适用于吐血,衄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肝热目赤,头痛眩晕,高血压病。

5~10g。

曾报道1例因小儿口含槐花后引起了过敏反应,出现发热、颜面、颈及四肢皮肤潮红,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密集丘疹,加压不退,瘙痒,刺痛,面颊及颈前区有直径约0.5mm圆形隆起的白色水泡和片状糜烂,且有少数渗液:斑贴实验阳性,用氢化可的松渐恢复。

槐米和槐花的效用相同。

附:槐角

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japonicaL.的干燥成熟果实。

本品呈连珠状,长3~8cm,直径0.6~1cm。表面*绿色或*褐色,皱缩而粗糙,背缝线一侧呈*色。质柔润,干燥皱缩,易在收缩处折断,断面*绿色,有黏性。种子1~6粒,肾形,长约8mm,表面光滑,棕黑色,一侧有灰白色圆形种脐;质坚硬,子叶2,*绿色。果肉气微,味微苦。种子嚼之有豆腥气。

秋季摘取成熟的果实,晒干。

蜜槐角:取净槐角,按蜜炙法即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净药材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外皮光亮,不黏手时,取出,放凉(每kg槐角,用炼蜜5kg)。

形如槐角,表面稍隆起,呈*棕色至黑褐色,有光泽,略有黏性。具蜜香气,味微甜、苦。

果实含芦丁、槐实苷、染料木素、染料木素-7-β-D-纤维素二糖苷、染料木素-7-二葡萄糖基鼠李糖苷、山柰酚、山柰酚-3-0-鼠李糖基二葡萄糖苷、山柰酚-3,7-0-二葡萄糖苷、槲皮素、槐属苷,槐属双苷、槐属*酮苷、槐酚、金雀异*素,还含三萜类化合物和10余种游离氨基酸。种子中含生物碱:金雀花碱、N-甲基金雀花碱、槐根碱、苦参碱、黎豆胺,还含半乳糖甘露聚糖、磷脂和植酸钙、植物血凝素等,有脂肪酸,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十八碳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三烯酸。

苦,寒。归肝、大肠经。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适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

内服6~9g,或入丸散剂。

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槐叶(附:槐花、槐角、槐枝、槐根、槐胶、槐白皮)

槐叶:《食疗本草》

为豆科槐属植物槐的叶。

5~8月釆收,晒干或鲜用。

含少量芸香苷。

苦,平。归肝、胃经。

清肝泻火,燥湿杀虫。主治小儿惊痫,肠风,血淋,痔疮,湿疹,皮肤瘙痒,疥癣,痈疮疔肿。

1.《食疗本草》:嫩叶亦可食,主瘾疹,牙齿诸风疼。

2.《日华子》:煎汤治小儿惊痫壮热,疥癣及丁肿。

3.《滇南本草》:阴干为末,治一切大小便下血,或痔疮疼痛,脓血不止,灯草汤煎服。

4.《本草蒙筌》:总治疮*,熬膏贴痈疽溃烂,煮汁漱口齿风疳。

5.《内蒙古中草药》:外用治疗湿疹,疥癣。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汁涂、敷。

1.治霍乱吐泻,心烦闷乱:

甘草(炙微赤,锉)一分,槐叶一两,桑叶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2.治野鸡痔、下血、肠风,明目:

嫩槐叶一斤,蒸,如造炙法,取叶碾作末,如茶法煎呷之。《食医心镜》。

3.治外痔红肿,内痔脱出:

鲜槐叶捣烂绞汁,调苦参末涂患处。《安徽中草药》。

4.治慢性湿疹:

新鲜槐叶置沸水中冲洗净,捣烂如泥状,先用开水洗净患部,将槐叶泥敷患处,外以纱布包扎,每日更换1次。〔《中医杂志》,(5):39?〕

5.治鼻窒,气息不通:

槐叶五升,葱白(切)一升,豉一合。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方》

槐花、槐米:《日华子》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主治肠风便血,痔疮下血,赤白痢,血淋,崩漏,吐血、衄血,疮疡肿*。并可预防中风。

《日华子》: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

2.《珍珠囊》:凉大肠之热。

3.《宝庆本草折衷》:炒末水调下,治中河豚*。

4.《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5.《本草正》:清心、肺、肝、大肠之火,除五内烦热,心腹热疼,杀疳虫。治痈疽疮*,阴疮湿痒,痔漏,解杨梅恶疮,下疳伏*。

《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

7.《本草求真》:治大、小便血,舌衄。

8.《本草用法研究》:凉血清肝,除下焦湿热之邪,祛风疗痔。

内服:煎汤,5~10g;或人丸、散。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撒。止血宜炒用,清热降火宜生用。

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服。

1.《本草衍义》:不可过剂。

2.《本草经疏》:胃虚寒者勿服。

3.《本经逢原》:虚寒无实火禁用。

4.《本草用法研究》:腹泻者,肠胃虚弱而消化不良者,脉搏沉细者均忌。

1.治大肠下血:

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服钱匕。《经验方》。

2.治诸痔出血:

槐花二两,地榆、苍术各一两五钱,甘草两。俱微炒,研为细末,每早、晚各食前服二钱。气痔,人参汤调服;酒痔,陈皮、干葛汤调服;虫痔,乌梅汤调服;脉痔,阿胶汤调服(《本草汇言》引《杜氏家抄方》)。

3.治赤白疾:

槐花(微炒)三钱,白芍药(炒)二钱,枳壳(麸炒)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4.治血淋:

槐花烧过,去火*,杵为末。每服一钱,水酒送下。《滇南本草》。

5:治血崩:

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三四钱,温酒调下;若昏愦不省人事,则烧红秤锤淬酒下。(《良朋汇集》槐花散)。

6.治吐血不止:

槐花不拘多少。火烧存性,研细,入麝香少许。每服三钱匕,温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槐香散)。

7.治衄血:

a.乌贼骨、槐花等末入鼻,b.一方,槐花半生半炒,末入鼻。《直指方》。

8.治疮疡:

槐花三合,金银花五钱。酒二碗煎服之,取汗《医学启蒙》槐花金银花酒)。

9.治疔疮肿*,一切痈疽发背(不问已成未成,但焮痛者):

槐花(微炒)、核桃仁二两,无灰酒一钟。煎千余,沸热服。(《纲目》引《医方摘要》)。

10.治中风失音:

槐花一味炒香熟,三更后床上仰卧,随意服。(《世医得效方》独行散)。

11.治脏*、酒病、便血:

槐花(半两炒,半两生),山栀子一两(去皮,炒)。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食前服。(《经验良方》槐花散)。

12.治舌出血不止,名曰舌衄:

槐花晒干研末,敷舌上,或火炒,出火*,为末敷。(《奇效良方》槐花散)。

13.治牙宣出血或痛:

槐花、荆芥穗各等分。为末,擦牙,仍煎点服。(《直指方》荆槐散)。

14.治白带不止:

槐花(炒)、牡蛎(煅)等分。为末,每酒服三钱,取效。《摘玄方》。

15.治吹奶:

槐花三分,蛤粉三分,麝香一分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16.治乳岩,硬如石者:

槐花炒*为末,*酒冲服三钱,即消《串雅内编》。

17.治鹅掌风:

槐枝花熬煎汤,以手熏之,及热后将瓦松擦

之,过一会以水洗之,又熏又擦,每日三五次,不过三二日痊愈,神效。瓦松无有,用瓦草亦效。(《洞天奥旨》槐花汤)。

18.解河豚*:

槐花、脑子。上为细末,水调灌之。《百一选方》。

1.治疗银屑病:取槐花炒*研成细粉或蜜丸,每次3g,每日2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临床观察53例,痊愈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9例,无效6例。此药对有胃肠道疾病者有一定副作用,服药时加用维生素B1、B6可以缓解。也有部分患者开始有腹泻,数日后自行消失,因此服药宜从小剂量开始,2~3日后加至全量。

2.治疗颈淋巴结核:取槐米2份,糯米1份,炒*研末,每日早晨空腹服2匙(约10g)。服药期间禁止服糖。临床治疗30多例,均获治愈。

3.治疗急性乳腺炎:每日用槐米30g,蚤休、生甘草各15g。烘干研末,分早晚2次,以水、酒送服;配合局部热敷。治疗32例,均痊愈。治愈时间最短2日,最长7日。一般服药2日肿痛消失,体温正常,4日而愈。

1.《本草汇言》:槐花,苦寒下降,凉大肠、清血热之药也。张元素方,治肠风泻血,湿热便红,气痔、酒痔、脉痔,总因湿热下干大肠血分,必须用之。如濒湖方,称治赤白疾痢,往往用此取效,亦其意耳。

2.《药品化义》:槐花味苦,苦能直下,且味厚能沉,主清肠红下血,痔疮肿痛,脏*淋沥,此凉血之功能独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

3.《本草新编》:夫槐米即花未开之蕊也,其气味与槐子正同,但子味太重,槐米轻清,入汤剂似胜于槐实,若用入丸药之中槐蕊不若槐实也。

4.《药义明辨》:槐花,凉血较胜于实,下焦尤有专功,而疏风则稍逊矣。

5.《药论》:治便红,除血痢,咸藉清肠之力;疗五痔,明眼目,皆资涤热之功。

炮制:槐花。

1.槐花:取原药材,除去硬梗及杂质,筛去灰屑。

2.炒槐花:取净槐花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微*色,取出放凉。

3.槐花炭:取净槐花置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呈老*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槐花炭凉血止血,常用于便血、痔血等症。

4.蜜槐花: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槐花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蜜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槐花kg,用炼蜜25kg。

5.醋槐花:取净槐花,用醋拌匀,稍润,再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变色时,取出放凉。每槐花kg,用米醋10kg。槐花中的鞣质含量,槐花炭比生品增加4倍。

饮片性状:槐花参见“药材”项。炒槐花形如槐花,表面微*色,有香气。槐花炭形如槐花,表面焦褐色,里面老*色,味涩。蜜槐花形如槐花,表面棕*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味微甜。醋槐花形如槐花,略具醋酸气。

???贮干燥容器内,蜜槐花、醋槐花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槐花炭散热防复燃。

槐角:异名:槐实,槐子,槐荚,槐豆,槐连灯,九连灯,槐连豆。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槐角提取液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静注0.1~0.7g/kg可使麻醉家兔血压下降,降压作用随剂量递增而增强,持续时间也随之延长,普萘洛尔(心得安)对其降压有拮抗作用,但不受阿托品、苯海拉明、普鲁卡因、妥拉苏林等的影响。

2.抗氧化作用:在兔红细胞体外温育自氧化试验中,3.2×10ˉ?mol/L芸香苷可显著抑制红细胞自氧化,并可减少红细胞自氧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说明芸香苷对红细胞的自氧化溶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能与抑制指质过氧化反应有关;灌胃芸香苷20~80mg/kg不仅可显著减少小鼠血浆中MDA含量,也可显著提高大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果进一步提示芸香苷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可能与提高SOD活性有关。

3.对血糖的影响:槐角水提取液10、20g/kg小鼠灌胃,断头取血,按葡萄糖试剂盒法测定血糖含量,证明槐角有提高小鼠血糖作用。

4.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槐角水提取液给小鼠连续灌胃,断头取血,按硫-邻苯二甲醛法测定血清胆固醇(TC)含量,证明槐角有降低小鼠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其降低胆固醇机制,认为槐角所含*酮类物质有关。

5.抗炎作用:大鼠植入羊毛球后,用槐属苷20mg/kg腹腔注射,连续7日,能明显抑制发炎过程的增生期,但不能抑制渗出期。

6.维生素P样作用:芸香苷具有维持血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减少脆性等作用。

7.防治骨质疏松症: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槐角主要成分之一,染料木素可明显增强模型大鼠股骨和胫骨的骨密度,可明显增加模型大鼠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骨小梁厚度。槐角水提取液可以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增加小鼠的体重,使小鼠耐缺氧能力提高。槐属苷、染料木素和山柰酚具有抗生育活性及降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芸香苷在μg/ml浓度时,对水疱性口炎病*有最大的抑制作用。槐角颗粒具有明显的降低高血

脂作用。

*性:以寇氏改良法静脉注射槐角提取液测得小鼠LD??为士30mg/kg。槐角浸膏能使家兔及豚鼠的红细胞减少,尤以荚果作用为强,槐实中的种子提取液能使兔、猪、人的红细胞凝

集。所含的植物凝集素有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用Ames试验分点试验法和平皿渗入试验法证明槐角不含诱变活性物质。

1.槐角: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筛去灰屑。

2.炙槐角:取净槐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再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喷洒均匀,炒至外皮光亮,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槐角kg,用炼蜜5kg。

3.槐角炭:取净槐角,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及时摊晾,凉透。

4.炒槐角:取槐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色,取出,放凉。

5.蒸槐角:取槐角,除去杂质,洗净略润,置笼或罐内,隔水加热,蒸至黑褐色为度,取出,干燥。

饮片性状:槐角参见“药材”项。炙槐角形如槐角,鼓起显*色,有光泽,略带黏性,味甜、苦。槐角炭形如槐角,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味苦。炒槐角形如槐角,表面显*色,微带焦斑。蒸槐角形如槐角,内外呈黑褐色。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炙槐角,密闭,置阴凉干燥处,槐角炭防复燃。

苦,寒。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主治肠风下血,血痢,崩漏,血淋,吐血,衄血,眩晕,发背,烫伤。

1.《本经》: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藏急痛。

2.《别录》:堕胎。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

3.《药性论》:主治大热,难产。

4.《本草拾遗》:杀虫去风,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船车上者。

5.《日华子》:治丈夫女人阴疮湿痒,催生。

6.《本草图经》:嫩房角作汤以当茗,主头风,明目,补脑。

7.《本草衍义》:疏导风热。

8.李杲:治口齿风,凉大肠,润肝燥。(引自《纲目》)。

9.《会约医镜》:清心、肺、脾、肝、大肠之火,治心腹热痛。

10.《本草求原》:润肝养血。治疳、疔、血痢、崩血。

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散;或嫩角捣汁。

外用:水煎洗;研末掺或油调敷。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慎服。

《滇南本草》:性寒不可多食。

2.《本草经疏》:病人虚寒,脾胃作泄,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外证似同,内因实异,即不宜服。苦矣。

3.《本草新编》:不可久服,久服则大肠过寒,转添泄利之。

4.《本经逢原》:胃虚食少及孕妇勿服。

1.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胬肉如奶名举痔,头上有孔名瘘,并皆治之:

槐角(去枝梗炒)一斤,地榆、当归(酒浸一宿,焙)、防风(去芦)、*芩、枳壳(去穰,麸炒)各半斤。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不拘时候。(《局方》槐角丸)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卜,不拘时候。(《局方》槐角丸)。

2.治赤痢*血:

槐角子四两(酒洗,炒),白芍药二两(醋炒),木香五钱(焙)。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3.治妇人崩淋下血:

槐角子八两(酒洗,炒),丹参四两(醋拌,炒),香附二两(童便浸,炒)。共为末,饴糖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五钱,米汤下。《陈氏产宝》。

4.治吐血、咯血、呕血、唾血,或鼻衄、齿衄、舌衄、耳衄:

槐角子八两,麦门冬(去心)五两。用净水五十大碗,煎汁十五碗,慢火熬膏。每早午晚各服三大匙,白汤下。(《本草汇言》《柳氏集》)。

5.治高血压病:

槐角、*芩各9g,煎服。《安徽中草药》。

6.治发背,人中热*,眼花头晕,口甘舌苦,心惊背热,四肢麻木,觉有红晕在背后:

取槐子一大抄拣净,铁杓内炒褐色,用好酒一碗煎滚,去渣热服,酒尽大汗即愈,如未退,再依前煎服,纵成脓者亦无不愈。《医便》。

7.治烫火疮:

槐子烧灰为末,香油调上即好。《万病回春》。

8.治目热昏暗:

槐子、*连(去须)各二两。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温浆水下二十丸,夜临卧再服。(《圣惠方》明目槐子丸)。

9.治白发:

槐子四钱,旱莲草四分,生地*半两。上为细末,无灰酒一瓶,将药投入酒内,密封之,浸二十日。取酒饮一醉后,觉来须发尽黑。(《普济方》醉散)。

10.治牙痛:

槐角(取其二子三子一角者)不拘多少,河水洗

净仍泡于盆中,二三日浑如泥,以布取汁,用桑柴火为膏,其膏汁每一碗,大约用青盐、蒺藜、石脂、破故纸各三两为细末,和匀以瓦器晒干,仍为细末。每日清晨未梳洗之时擦于齿上,候洗漱之。(《医统》引《经验秘方》)。

11.治脱肛:

槐花、槐角等分炒香*,为细末,用羊血蘸药,炙熟食之,以酒送下。或以猪膘去皮,蘸药炙服。《百一选方》。

12.治疝气偏坠,肿痛不可忍:

槐子一钱,炒褐色为末,入盐分,空心*酒送下。《万病回春》。

13.治伤寒狐惑,多眠声嗄,唇口生疮:

槐子、桃仁、艾各一两,枣子十五个。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寿世保元》。

1.《本草汇言》:槐实,凉大肠、润肝燥之药也,故陈氏方主五痔下血,肠风泻血,赤痢*血,小便尿血,崩淋下血及吐血、咯血、呕血、唾血或鼻衄、齿衄、耳衄、舌衄。又肝热风燥、赤眼肿痛,凡诸燥火,动血为患,悉宜用之。

2.《本草经疏》:槐实,味苦气寒而无*,其主五内邪气热者,乃热邪实也;唾涎多者,脾胃有热也;伤绝之病,其血必热;五痔由于大肠火热,火疮乃血为火伤;妇人乳瘕,肝家气结血热所成;子藏急痛,由于血热燥火。槐(实)为苦寒纯阴之药,为凉血要品,故能除一切热,散一切结,清一切火,如上诸病,莫不由斯三者而成,故悉主之。

3.《本经逢原》:槐者,益肾清火,与*柏同类异治。盖*柏专滋肾经血燥,此则专滋肾家津枯。观《本经》主治,皆脾胃有热,阴津不足之病。止涎唾,肾司闭藏之职也。下焦痔瘘肠风,风热便血,年久不止者,用此一味熬膏,炼蜜收服。妇人乳瘕,子藏急痛,皆肝家血热之患,用以清热滋燥,诸证自安。上皆指槐角而言。

槐枝:异名:槐嫩蘖

为豆科槐属植物槐的嫩枝。

4~5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含芸香苷。

苦,平。

止血,祛风燥湿。主治崩漏,赤白带下,痔疮,心痛,皮肤瘙痒,疥癣。

1.《别录》: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

2.《新修本草》:嫩蘖煮汁酿酒疗大风痿痹。枝炮熨止蝎*。

3.《本草拾遗》:木为灰,长毛发。

4.《本草图经》:春釆嫩枝,煅为黑灰以揩齿去蚰,烧青枝取沥以涂癣。

5.《滇南本草》:洗皮肤疥癞,去皮肤瘙痒之风。

6.《纲目》:治赤目,崩漏。

内服:煎汤,15~30g;浸酒或研末。外用:煎水熏洗;或烧沥涂。

1.治崩中或赤白,不问年月远近槐枝,烧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2.治痔核:

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艾灸痔上七壮,为度。《传信方》。

3.治九种心痛:

新生槐枝一握,去两头。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千金方》。

槐根:异名:槐花根

为豆科槐属植物槐的根。

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晒干。

性状:根呈圆柱形,长短粗细不一,有的略弯曲。表面*色或*褐色。质坚硬,折断面*白色,纤维性,木部占大部分。气微,味微苦涩。

根含右旋山槐素葡萄糖苷(d-maackiain-mono-β-D-glucoside),消旋-山槐素(dl-maackiain),槐根苷(sophoraside)A即野葛醇B-5-O-葡萄糖苷(puerolB-5-0-glucoside),野葛醇(puerol)A、B。

苦,平。

散瘀消肿,杀虫。主治痔疮,喉痹,蛔虫症。

1.《别录》:主喉痹寒热。

2.《医林纂要》:洗痔,杀虫。

内服:煎汤,30~60g。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1.治五痔:

煮槐根洗之。《姚僧坦集验方》

2.治女子痔疮:

槐花根60g,葛菌60g。炖猪大肠服。《重

庆草药》。

槐胶:异名:守宫

为豆科槐属植物槐的树脂。

7~9月采收。

苦,寒。归肝经。

平肝熄风。主治中风,破伤风,风热耳聋。

1.《嘉祐本草》:主一切风,化涎。治肝脏风,筋脉抽掣,及急风口噤,或四肢不收,顽痹,或*风,周身如虫行,或破伤风,口眼偏斜,腰脊强硬。

2.《纲目》:煨热,绵裹塞耳,治风热聋闭。

内服:入丸、散,0.3~1.5g。

《得配本草》血虚气滞,二者禁用。

治破伤风,身体拘急,口噤,眼亦不开:

辟宫子一条(亦名守宫,酒浸三日,曝干,捣罗为末),腻粉半分。上件药,同研令匀。以煮槐胶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拗口开,以温酒灌下

七九,逡巡汗出瘥。未汗再服。(《圣惠方》辟宫子丸)。

槐白皮:异名:槐皮(《肘后方》

为豆科槐属植物槐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全年均可采树皮,秋冬季挖根剥取根皮,均除去外层栓皮,切段,晒干或鲜用。

树皮含*酮类:三叶豆紫檀苷(trifolirhizin),山槐素(maackian),异甘草查耳酮鼠李糖苷(isolicochalconerhamnoside)。

1.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槐白皮可使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显著提高巨噬细胞(Mφ)吞噬能力对Mφ形成RC花环及EA花环能力也有明显增强作用。槐白皮通过增加T淋巴细胞转化率、Mφ吞噬活性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2.抗炎镇痛作用:槐白皮水提物能有效地拮抗组胺、二甲苯、醋酸引起的大鼠足趾肿,小鼠耳肿和小鼠腹腔炎性渗出。亦能明显延长钾离子透入刺激引起的大鼠甩尾时间和热板法所致小鼠舔后肢时间。较长时间用药还有增加小鼠胸腺、脾脏重量的作用。

3.对血液生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槐白皮对大鼠血清内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和血糖等生化指标无影响,可选择性使大鼠血清内的尿素氮、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减少,还可以降低血清尿素氮的含量。

4.抗菌作用:槐白皮有抗菌活性。

《药性论》:味苦,无*。

祛风除湿,生肌,消肿。主治中风,口疮,痔疮,阴疽湿疮,水火烫伤。

1.《别录》:主烂疮。

2.《药性论》:皮煮汁淋阴囊坠肿,气痛。白皮主治口齿风疳血,以煎浆汁煮含之。又煎淋浴男子阴疝卵肿。

3.《日华子》:治中风皮肤不仁,喉痹,浸洗五痔并一切恶疮,妇人产门痒痛及汤火疮。煎膏,止痛长肉,消痈肿。

4.《本草图经》:治口齿及下血。

内服:煎汤,6~15g。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或研末撒。

1.治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反复者:

槐皮(*白皮),切之。以酒水共六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稍稍服之。《肘后方》。

2.治破伤风、迷闷不省人危急者,但气绝心腹温可治:

槐树枝皮,旋用刀刻取一块,连粗皮在外,安在破伤处,用艾蘸于槐皮上灸百炷不妨。如疮口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然后用火摩不拘时候。《普济方》。

3.治热病口疮:

*连一分(去须),槐白皮半两,甘草根半两。上件药,细锉,用水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滓,温含冷吐。《圣惠方》。

4.治脉痔:有虫或下脓血,熏痔:

槐白皮二斤。细锉,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一斗,去滓倾盆中坐熏,冷即再暖,虫当随便利自出。

更捣槐白皮末,绵裹一钱,内下部中(《圣济总录》槐白皮汤)。

5.治阴下湿痒成疮:

猪蹄两脚,槐白皮(切)一斤。以水煮洗疮,一日五六遍。《救急方》。

6.治阴疮,阴边如粟粒,生疮及湿痒:

槐白皮一大握,盐三指一撮。以水二大升,煮取一升洗之,日三五遍,适寒温用。若涉远恐冲风,即以米粉和涂之。《必效方》。

7.治火烫伤:

槐根二层皮或花,烘干研末外敷。(江西《中草药学》)。

8.治牙齿疼痛:

槐白皮一握,荆芥穗半两。上件药,以醋一升,煎至五合,入盐少许,热含冷叶以差为度。《圣惠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读全国中草药汇编槐花附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