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怀香,怀香籽,香丝菜,茴香子,谷香。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古籍产地:《本草图经》:“《本经》不载所出,今交、广、诸番及近郡皆有之。入药多用番舶者,或云不及近处者有力。八九月采实,阴干,今近道人家园圃种之甚多。”《本草衍义》:“蘹香子,今人止呼为茴香。《唐本》注似老胡荽,此误矣。胡荽叶如蛇床,蘹香徒有叶之名,但散如丝发,特异诸草。”《救荒本草》:“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多种。”《纲目》:“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丛,肥茎丝叶,五六月开花如蛇床花而色*,结子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俗呼为大茴香,今惟以宁夏出者第一。其他处小者,谓之小茴香。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广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与中国茴香迥别,但气味同耳。北人得之,咀嚼荐酒。”
药材基源:主产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4-2m。具强烈香气。茎直立,光滑无毛,灰绿色或苍白色,上部分枝开展,表面细纵沟纹。茎生叶互生;较下部的茎生叶叶柄长5-15cm,中部或上部叶的叶柄部或全部皮鞘状,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主国阔三角形,长约30cm,宽约40cm,四至五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长0.5-5cm,宽0.5-1cm。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径3-15cm;小伞形花序有花14-30朵,花柄纤细,不等长,长0.3-1.2cm;花小,无萼齿;花瓣*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形,淡*色,长约1.5mm,宽约1mm,中部以上向内郑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丝略长于花瓣,花药卵圆形,淡*色,纵裂;子房下位,2室,花柱基圆锥形,花柱极短,向外叉开或贴伏在花柱基上。双悬果长圆形,长3.5-6mm,宽1.5-2mm,主棱5条,尖锐;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喜湿润气候,不耐寒,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资源分布:主产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原产地中海地区。
采制:其根、叶和全草也可药用。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全草和叶夏秋可采,根四季可采,洗去泥土,晒干。
栽培:喜湿润气候,不耐寒,一般土壤均可栽种。种子繁殖。
性状鉴别:本品为双悬果,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4~8mm,直径1.5~2.5mm。表面*绿色或淡*色,两端略尖,顶端戏留有*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时有细小的果梗。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有特异香气,味微甜、辛。
炮制:1.1.小茴香《朱氏集验方》:“去土石。”1.2.《卫生宝鉴》:“捣细用。”1.3.《仁术便览》:“去枝梗。”1.4.《本草述》:“淘净。”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梗及杂质,筛去灰屑。
2.1.炒小茴香《博济方》:“炒。”2.2.《苏沈良方》:“微炒。”2.3.《本事方》:“炒令香。”2.4.《医学启源》:“炒*色,捣碎用。”2.5.《本草乘雅半谒》:“隔纸焙燥。”现行,取净小茴香,用文火炒至微*色,略具焦斑,或炒至深*色,取出放凉。
3.1.盐制小茴香《朱氏集验方》:“盐炒,去盐。”3.2.《仁术便览》:“青盐水拌炒。”3.3.《良朋汇集》:“加盐炒黑。”现行,取净小茴香,用盐水拌匀,吸尽后,用文火炒至微*色,取出放凉。每小茴香kg,用食盐2kg。
4.1.制小茴香《普济方》:“青盐酒炒。”4.2.《医学入门》:“酒浸一宿,取出炒*色,捣碎。”现行,将大青盐加入*酒、醋和童便的混合液中化开,投入净小茴香,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微*色,取出放凉。每小茴香kg,用大青盐1.7kg,*酒、醋及童便各6.25kg。
饮片性状:小茴香参见“药材鉴别”项。炒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微*色至棕*色,具焦斑,香气更浓。盐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淡*色,香气更浓,略有咸味。制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淡*色,具香气,略有酒、醋气,味微咸。贮干燥容器内,盐小茴香、制小茴香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肝、肾、脾、胃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血吸虫病。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用法用量:3~6g。
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1.《本草汇言》:“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得热即痛,得热即胀诸证,与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也。”2.《本草述》:“若小肠、膀胱并胃腑之证患于热者,投之反增其疾也。”3.《得配本草》:“肺、胃有热及热*盛者禁用。”
各家论述:
1.1.《本草图经》:“《本经》不载所出,今交、广、诸番及近郡皆有之。入药多用番舶者,或云不及近处者有力。三月生叶,似老胡荽,极疏细,作丛,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头如伞盖,*色,结实如麦而小,青色,北人呼为土茴香。茴、蘹声近,故云耳。八九月采实,阴干,今近道人家园圃种之甚多。”
1.2.《本草衍义》:“蘹香子,今人止呼为茴香。《唐本》注似老胡荽,此误矣。胡荽叶如蛇床,蘹香徒有叶之名,但散如丝发,特异诸草。”
1.3.《救荒本草》:“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多种,苗高三四尺,茎粗如笔管,旁有淡*挎叶,抪茎而生。袴叶上发生青色细叶,似细蓬叶而长,极疏细如丝发状。袴叶间分生叉枝,梢头开花,花头如伞盖,结子如莳萝子,微大而长,亦有线瓣。采苗叶炸热,换水淘净,油盐调食。”
1.4.《纲目》:“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丛,肥茎丝叶,五六月开花如蛇床花而色*,结子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俗呼为大茴香,今惟以宁夏出者第一。其他处小者,谓之小茴香。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广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与中国茴香迥别,但气味同耳。北人得之,咀嚼荐酒。”
1.5.《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按胡荽结子时,极与茴香相类,《衍义》未细考老胡荽形状,以斥《唐本》注,殊误。但力稍缓耳。”(《医林纂要·药性》)
2.论小茴香治疝之功:刘若金:“茴香之主治在疝证,世医漫谓(疒颓)疝有湿热不宜用,殊不知疝之初起,皆由于寒水之郁,而气化不宣,乃有湿,由湿郁不化,乃有热,是初起之疝,固即宜用之矣。至湿郁不化而为热,虽曰宜酌,然热之成者,因于湿也,湿之为病者,由于阳虚也,就外淫而论,固未有不因于寒以郁热者,即不因于外受,亦必由肾中之阳虚,乃致阴不得化而邪盛,令阴中之阳转郁,遂病于肝以为疝也。试参滑寿及杜名医之治案,俱用楝实、茴香,盖别有利湿热之味以助其奏功,断不能舍此温散的剂能致火于水者,俾正入膀胱寒水之经以责效也。至于专属小腹,或膀胱,非病于疝者,则此二腑若因热以为患,又能不切切致慎乎哉。或曰,此味所疗,如腰痛、泄泻、积聚、虚劳腹痛种种诸证,亦藉其致火于水,以益肾中之元阳乎?曰,诸证投此味,或辅或使,种种不离前义,然不如治疝之专而且多者,以其为功于寒水之经有最切耳,第与附子补阳除湿之义,各有攸当也,须细审之。”(《本草述》)
附方:
1、胃寒痛:小茴香、干姜各3钱,甘草2钱,水煎服。
2、疝痛:小茴香、巴戟天各3钱,橘核2钱。水煎服。
3、早、中期血吸虫病:小茴香研成细粉,制成水丸;亦可将小茴香部分用乙醇渗漉,部分研成细粉,制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服用相当于生药4.5~13.4克的药丸或药片。儿童酌减,饭后温开水送下。15~20日为一个疗程。部分病人服药后有胃肠道反应,但能自行消失。孕妇忌服。
配伍:1.《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常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伍用治寒疝腹痛。
2.《本草汇言》:与高良姜、香附、乌药等同用可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
3.配补骨脂增强药力,下行则温肾散寒之功较著,宜用于肾阳虚弱。下元不固,小便清长,遗尿遗精,尿频早泄及尿失禁等;对于妇人腰酸腰痛,月经衍期,经行腹痛,月经色黑挟血块等下焦虚寒证,也可用之。中则具暖胃行气,温脾助运之功,可用于脾肾阳虚、胃寒气滞之食欲不振、食后胃脘饱胀、暖气、呕吐、腹痛、便溏等证。
4.配胡芦巴温肾散寒之力倍增,并有较强的止痛怍用,是治疗寒疝阴肿、少腹冷痛的主要药对之一。如《仁斋直指方》胡芦巴散、《和剂局方》胡芦巴丸等疗疝专方中,都选用了本药。此外,也可用于治疗寒湿脚气、腿膝酸痛、步履无力等症。
5.配牵牛子专入下焦以泄阴邪,一长于泄水湿,一长于泄寒气,相辅相成,同奏散寒消肿、止痛疗疝之功。临床用于治疗下焦虚寒、气滞水停所致的阴囊肿胀坠痛、二便不利之寒湿水疝,疗效颇佳。
6.配川楝子其性一寒一热,寒清温通,相使合用,为理气疗疝之良剂,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本经逢原》云:“川楝所主乃囊肿茎强木痛湿热之疝,非痛引少腹、厥逆呕涎之寒疝所宜。……夫疝瘕皆由寒束热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热,以解错综之邪。”
7.配杏仁既能降逆散寒,又能温中止痛,温而不燥,治寒疝气逆腹痛等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