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常觉恶寒而战栗,有背心畏寒者,有下肢小腿某一局部恶寒者,也有全身恶寒者,患者虽置身盛夏酷暑,仍覆棉衣,汗时如雨,致恶寒加重,十分痛苦,遍求诸医,投附子、干姜、肉桂者不计其数,而疗效不显,或反复无常。究其原因乃忽视了其“久病之郁”。如加用“通郁”、“开郁”之法,疗效会比单用温阳之法好得多!
恶(读wù,讨厌、憎恨也)寒,临床很常见的主诉症状,即怕冷,害怕寒冷,与恶风相近。
恶寒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者,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疟疾等;内伤者,有阳虚、痰饮、郁火等。
《伤寒论》详于对恶寒的辨治,共42条论及恶寒,其中表证27条,里证2条,热证2条,虚证11条。有13条论及恶风。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对于新病来说,这是辨别恶寒的常识,临床我们见到的外感,不论风寒与风热,体温越高恶寒的感受越重。本文要谈的是久病恶寒者,当然包括少阴阳虚重症之恶寒,如第条“少阴病……恶寒而踡卧。”第条:“少阴病,恶寒而身踡。”第条:“恶寒身踡而利。”第条:“四逆,恶寒而身踡。”第条:“其背恶寒者。”第条:“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第条:“恶寒脉微而复利。”第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手足厥冷。”等。
少阴阳虚重症,我们采温阳救逆之法,常离照当空,阴霾自去,病程一般不会很长,倘危急已去,而恶寒之症久久不能治愈者,一味温阳祛寒就常不能奏效了,应考虑到“郁”的问题。
2丹溪曰:久病恶寒,当用解郁。湿痰积中,抑遏阳气,不得外泄,身必恶寒。恶寒非寒,明是热症。(《赤水玄珠·第二卷·寒门》)丹溪所言之郁,当是痰、火、湿、气、血、食之六郁。“郁”在临床致恶寒恶风者十分常见,如有的人常觉恶寒而战栗,有背心畏寒者,有下肢小腿某一局部恶寒者,也有全身恶寒者,患者虽置身盛夏酷暑,仍覆棉衣,汗时如雨,致恶寒加重,十分痛苦,遍求诸医,投附子、干姜、肉桂者不计其数,而疗效不显,或反复无常。究其原因乃忽视了其“久病之郁”。如加用“通郁”、“开郁”之法,疗效会比单用温阳之法好得多!
郁,繁体字为鬱,《说文》:“木叢生者”,意为草木繁盛貌,引伸为闭结、忧郁,草木集结之腐臭。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不通”。久病不愈,痛苦是必然的,多方求医给生活和经济上造成的负担也是很大的,甚至有的会有危及生命的威胁!情绪肯定是忧虑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会影响肝之疏泄,肝气不调达,使气滞不通,进而木旺克土,肝郁化火,火邪刑金,火热扰神等可引起五脏六腑之郁,气血痰热之郁。这种郁致气不通畅,阳气得不到通达,不能行使温煦肌肤筋骨的功能,故能造成恶寒之症久久不能治愈。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少恶寒者,缠绵难愈,有的经过多方检查,并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患者主诉特多,变幻多端,且有虽久病而身体不衰的特点,此时如果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加用越鞠丸或逍遥散,以解郁通气,恶寒可能得到缓解或痊愈。这当中的道理,后来我在《郑钦安医书阐释》看到,郑氏擅用附子、干姜扶阳,又有“万病一气说”:“病也者,病此气也。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用药治病,实以治气也。”火神派用姜、桂、附温阳是一种通阳气之法,可治恶寒,而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扶阳治法疗恶寒乏效时,用解郁之香附、柴胡、合欢皮等,以通气开郁法在治疗久病恶寒顽疾时大显身手,也是合情合理的。
3今举一例,李×,女,48岁,主诉右下肢膝下小腿部恶寒发冷五年,是她描述,其恶寒也怕风,严重时自觉骨中冷痛,如用吹风熨以热气,虽吹得皮肤发烫赤红,骨里仍是冷的,为了缓解这症状,患者自制棉套,长年护盖右腿,热天也不例外。看过西医,查过风湿,摄过片,也用了大量附子为主的中药,有时稍有疗效,但很快又复发。经人介绍,求我诊治。望诊:肥胖体型,面晄白而浮,脉象:沉涩,双尺独微,苔白质淡胖大。大便略稀溏,每日两次。
此脾肾阳虚,水湿充滞之证,拟附子理中汤,温暖中宫,制附片益火之源,中州气旺,恶寒自愈。乃书制附片10g,*参15g,炒白术15g,干姜10g,去油肉豆蔻10g。五剂,水煎服,每日一剂。20天后患者复诊说,因为预约挂号暴满,只好将原方又进五剂。十剂之后,大便成形,精神大振,但右下肢恶寒如初,切其脉,双尺脉有所好转,唯左关微弦。
又据其病程五年之久,正所谓“久病恶寒,当用解郁。”于上方去肉豆蔻,加柴胡25g,香附25g,合欢皮15g,再进十剂,并嘱其平时多作户外活动,多与亲友交流,不宜独处家中看电视。患者家住丰都县,求医不便,回家后严格遵从医嘱,共服药35剂,恶寒之症告愈,次年春节时虽严冬大寒,顽症亦未复发。
道医视频号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道医问诊咨询,添加
⊙投稿合作: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