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自古以来就是妇科常用药,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王好古称之为“妇人之仙药”。不仅是行气解郁的良药,还是调经止痛之佳品,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妇女之友。
香附简介
香附,原名“莎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芳草类,名“莎草香附子",并云:“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货之”。《植物名实图考》有香附的播图。现今所用香附及其加工习惯与历代本草所载相符。
性味:辛微苦甘,平。.
归经:入肝、三焦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宜忌: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用法用量:6-9g
香附
历史渊源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云:“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张山雷说:“香附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宜于妇女,不宜于男子也。大抵妇人多郁,气行则郁解,故服之尤效”。
《外科精要》记“独圣散”,仅用香附一味。疮疡初起,便以此药为茶饮为妙。因疮疡皆因气滞血凝,宜服香剂,盖香能行气通血也。
曾孚先亦说:“凡痈疽疮疡,皆因气滞血凝而致,宜服诸香药,引气通血。”
陈正节说:“大凡疽疾,多因怒气而得,但服香附子药,进气宽气,大有效也。”
香附的功效
香附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众多古籍中均有对香附作用的记载——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③《医学启源》:快气。
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⑤《汤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香附的现代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对平滑肌作用:香附挥发油松弛肠平滑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2)利胆:增加胆汁流量及胆汁中固体物含量。和青皮相同。
(3)抑制子宫、雌激素样作用:和枳实相反。抑制子宫,不论有孕及未孕均有抑制作用,使子宫平滑肌松弛,肌张力下降,收缩力减弱。
可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完全角质化(雌激素的作用),其中香附烯I作用最强,香附酮则无作用。
(4)镇痛、抗炎(解郁)。
2.其他药理作用
(1)解热、降温。
(2)中枢抑制。
香附常用药物配伍
香附配伍白芍:香附疏肝理气止痛;白芍柔肝养阴、缓急止痛.二者伍用,有疏肝、养阴、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者.
香附配伍当归、艾叶: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三药共用,共奏补血、散寒、理气、调经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肝郁、寒滞肝脉之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宫寒不孕、小腹时痛、腰酸带下等症.
香附配伍苏梗: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经止痛;苏梗理气安胎、宽中除胀、和胃止呕.二药伍用,其解郁止痛、消胀除满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腹胀满、胁肋疼痛;娠妊呕吐、腹胀等.
香附配伍延胡索:香附走气分,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延胡索走血分,活血祛淤、行气止痛.二者伍用,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血淤之胸胁胀闷不舒、乳房胀痛、疝气疼痛以及痛经等.
香附的使用忌宜
气虚无滞者慎服;阴虚、血热者禁服。
1.勿使香附接触铁器。
2.凡胁肋脘腹胀痛者,可与柴胡、郁金、延胡索、白芍等配伍,以疏肝理气止痛。
3.凡肝气郁滞,经行愆期者,可与当归、川芎、熟地等配伍。
4.凡血热瘀阻,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者,可与赤芍、牡丹皮、益母草、当归等到同用,以加强活血调经止痛之功。
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