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一个充满活力、令人期待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来啦!本文从湾区文化、文化融合、文化融合等概念入手,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行回顾。然后通过对世界三大湾区的比较,得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差距和湾区发展的启示和经验,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旅游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发挥文化和旅游作用,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踏上光明之路。本文分为上下两篇,本文为上篇,重点介绍了湾区的概念及世界湾区发展对比情况。
关键词:湾区三大湾区粤港澳湾区文化旅游凝聚湾区概述1湾区概念“湾区”一般指的是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由此衍生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
湾区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突出优点。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全球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公里的“湾区”。
从地理学角度看,湾区是处在一国大陆与海洋接壤的边缘地区,由面临同一海域的多个港口和城市连绵分布组成的具有较强功能协作关系的城市化区域。湾区需具备经济高度发达、开放和突出的海洋特征、优质的生活环境、创新资源集聚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等要素。
从产业经济学看,“湾区经济”不仅是区域概念,还是产业概念,即还需要有临港产业群,或称为濒海产业圈,作为重要的滨海或融海经济形态,两者结合成为“湾区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变革,城市群和濒海产业结合形成的“湾区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全面创新的引领者,聚集着国际化、现代化的世界一流城市,发挥着引领创新、集聚财富、核心辐射的巨大作用,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不言而喻,以湾区为代表的城市群竞争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纵观全球,世界三大湾区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都是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大都会,以高额的经济总量、宜人的环境和多元包容的氛围成为湾区发展的标杆,更是全球经济金融的集聚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太平洋、辐射泛珠三角,包括广州、香港、澳门、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惠州、江门、肇庆。
拥有三大核心优势:
是世界四大湾区中拥有最大腹地的区位优势;
航运发达、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强、总部效应突出的产业优势;
“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多元格局的制度优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区域人口总量达万,经济总量超1.4万亿元,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是亚太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
2文化、文化影响力和旅游文化(culture)在东西方辞书或百科中共同的解释:文化是相对于*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文化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复杂生态系统,在传播中经历相互交流、碰撞、吸收、调整,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文化适应。
文化融合(CulturalIntegration)是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以其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据需要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其过程包括:接触→撞击和筛选→整合。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有误解甚至冲突,但更多的是互鉴和融合。人类社会治理面临的一个难点就是文化冲突还是文化融合。有效的文化交流正是消除隔阂、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有效的文化交流是消除隔阂、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
文化影响力又被称之为“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所产生的认同的深度和广度。一国文化世界影响力提升受诸多因素影响,不会简单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就自然而然提升。今天,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同时,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显然赶不上经济的世界影响力,文化的地位与经济的地位“不相称”。因此,我国在提升经济世界影响力的同时,也必须同步提升文化世界影响力,这是当前一项紧迫并且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战略任务。运用文化的力量建设一个和谐世界,以全球人类社会治理的责任担当,努力共同建设全人类跨文化共同体,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
习总书记讲,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内生动力,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为我们创造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滋养。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发挥中华文明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建社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回顾改革开放近40年来,粤港澳的合作扮演了重要角色。
内地实行改革开放后,香港加工制造业逐渐迁移至珠江三角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比较优势为原则,港商北上带来资金、技术和国外市场,珠三角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双方优势结合推动了珠三角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区域内资源合理配置,粤港两地形成了“前店后厂”双赢合作模式,也推动了香港在全球供应链管理层级上的跃升,使香港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转变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物流中心,同时推动了珠三角地区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
21世纪初期,粤港澳大湾区雏形初显,粤港澳原有的合作模式发生改变,合作主要依据年发布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粤港澳由功能性合作进入到制度性整合的新阶段。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不断融合发展,成为亚洲地区发展比较成熟、经济活跃和协作程度较高的经济区域。
进入21世纪,广州、深圳等城市实力迅速攀升,与香港共同构成粤港澳大湾区“三核”,形成了错位发展格局:香港在珠三角对外联系网中扮演重要角色,广州集中了众多央企、国企、跨国公司的华南分支机构,深圳汇聚了大量民营企业、创新实体的总部。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三核”的城市群,已在产业和功能分工上形成秩序,被世界银行报告评为“东亚最大的城市连绵区”;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众多优势:制造业基础扎实,是久负盛名的“世界工厂”,正向先进制造业升级;拥有全球最繁忙的港口群和机场群,客货运量都位居全球前列;金融、科技、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与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多元制度格局,为对接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灵活的制度安排。
年《*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十九大提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年两会期间,中央提出要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年*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粤港澳大湾区携11城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背靠大陆广阔腹地,面向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也是“一带一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仅凭借占比0.6%的国土面积,贡献率占全国GDP总量的12.57%,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的背景下建设的,开创了国际先例。显著特征为:
制度多样性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区,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及广东自贸区的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新区三片区。湾区既有高度市场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也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成长起来的世界制造中心和世界领先科创中心。自由港、特别行*区、经济特区、自贸区等制度叠加效应,为湾区内贸易和产业合作提供了巨大选择空间。
产业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聚焦方面具有优越性,香港的金融业和航运业、深圳的科技创新产业、东莞的制造业、澳门的旅游业、以及广州的批发零售业和会展业等,每个核心城市的优势产业互为补充,促使湾区实现协同扩大效应。
金融基础较好
拥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金融重镇,港交所和深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及全球众多银行、保险、证券、风投基金等跨国金融巨头,有望赶超欧美传统金融中心。
交通网络发达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城市湾区地带。随着高铁群、跨海交通群和机场群的陆续建成,将极大提高通勤效率,促进湾区内城市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整合。
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资源,科创研发能力呈赶超之势。
以创新性、宜居性、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基本特征,开放的经济结构,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带动和引领科技和创新发展。
但是,粤港澳大湾区也有不足支持,大湾区现有制造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加强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产业合作,提升其整体效应和影响力。
湾区发展对比借鉴1三大的湾区比较世界已发展成熟的三大湾区分别为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均已成为支撑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超级综合湾区。在全球化、信息化环境下,三大世界级湾区经历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过渡,已形成以服务业或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已是“高等级基础设施交汇的枢纽”“高等级功能的集聚体”与“高价值产业链的平台”。从产业结构看,截至年,全球三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80%,平均占比84.8%,以现代服务业集群为主导已成为全球三大湾区产业集群的共同特征。对标世界三大湾区,从GDP总量来看,东京湾区规模最大,旧金山湾区最小。
但三大湾区的核心定位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
美国纽约湾区——金融湾区
纽约湾区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以及国际航运中心,人口达万,占美国总人口20%,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是美国经济的中心,被视为国际湾区之首。具有较大的经济容量,GDP占美国总量的3%;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同时也是世界金融商业中心和核心枢纽,由纽约州等31个州市组成,吸引了全球强企业的40%,囊括多家世界金融、证券等机构,近6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和58所世界高校汇集于此。
纽约拥有众多企业总部,其总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信息流、人流、资金量的聚集。得益于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的科学规划和行业权威机构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进而产生了规模效应。形成新型服务业如广告服务、法律会计、管理公关、数据加工等各种机构,第三产业在三大湾区中占比最高。
纽约湾区的发展集结了天时地利人和。先期依托天然的深水港,顺利地发展海洋贸易。后期转型中,输送物产、人才和财富。二战后,凭借扎实的基础建设和庞大的资金支持,纽约湾区由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大量就业人口和精英涌入纽约。纽约湾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城市间默契配合和*府的规划协调。纽约区域规划协会自上世纪20年代起便不断发表纽约湾区规划研究报告,进行四次规划的科学协调组织,致力于纽约湾区长足发展。
产业特色:服装、印刷、化妆品等居首位,机器、*工、石油和食品加工有重要地位。是全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年,纽约湾区GDP规模达1.5万亿美元,湾区内人口近万,经济增速为3.5%。GDP规模位居湾区第一,也被视为世界“湾区之首”。
旧金山湾区——科技湾区
旧金山湾区由9县个建制市构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硅谷是标签。被推上世界“科技湾区”宝座。旧金山湾区最早以*金闻名,19世纪的“淘金热”让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至此,同时推动了湾区早期发展。20世纪中后期,硅谷崛起,科技创新成为这一阶段湾区发展的最大助推力。旧金山湾区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网络、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和资本的促进作用。硅谷的巨大资本催生动能和科技创新也是促进旧金山湾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产业特色:旧金山湾区按照地理属性可分为北湾、旧金山城、东湾(以奥克兰为代表)以及南湾(以圣何塞为代表)等地区,旧金山市主要以旅游业、服务业、金融业为主。圣何塞市坐落于“硅谷”,电子工业发达,集中了电子计算机、电子仪表以及宇航设备等制造业。奥克兰市主要以港口经济为主,其港口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集装箱运输的港口之一。
目前,旧金山湾区拥有全美第二多的世界强企业总部,谷歌、苹果、Facebook等多家互联网巨头均落座于此,是湾区领先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等技术研发转化成果的体现。此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研究机构也都聚集在此处,为湾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年,旧金山湾区的GDP规模达到亿,经济增速为2.7%。在三个湾区中,无论是GDP规模还是经济增速,旧金山湾区均处于末位。
美国两大湾区相似点在于都汇聚了丰富的高校、企业、资本以及人才资源。不同之处在于,旧金山湾区的发展定位以及硅谷发展,*府都较少干预,主要依靠湾区内建立的区域治理机制,比如旧金山湾区*府协会、大都市交通委员会等。
东京湾区——产业湾区
日本东京圈毗邻太平洋和东京湾,由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和琦玉县等“一都三县”组成,面积占日本国土的3.5%。东京湾区具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拥有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等六大港口,发展至今拥有40个大小港口,保持各自独立又统一规划,并由*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交通方面,港口与国际机场、新干线以及数条高速公路交织在一起,构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有力支撑了湾区内人流及物流进出。东京以对外贸易、金融服务、精密机械、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为主,是日本最大的金融、商业、管理、*治、文化中心。
东京湾区拥有38家世界强企业和26家最具创新力企业,远多于其他几大湾区,尤其京滨工业区内聚集了佳能、三菱电机、三菱重工、索尼、东芝、富士通等著名公司及其研究所,为湾区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也是东京湾区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东京湾内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密集分布,向湾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产业特色:东京湾区的发展始于二战之后,经过百年发展,如今已形成包括集中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是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还包括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娱乐设施和大型商业设施等,是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娱乐中心和消费中心。年,东京湾区的GDP规模达1.3万亿美元,经济增速为3.6%,位居世界湾区第三位。
2粤港澳大区的差距和世界湾区借鉴粤港澳人口众多、地域宽广、经济腹地辽阔,但是与三大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端”与“质量型发展”上,仍有较大差距。从GDP增速看,粤港澳大湾区增长率最高,其经济增速分别是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的2.19倍、2.93倍和2.26倍;经济总量而言,粤港澳大湾区达1.24万亿美元,超越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空港货流量在全球湾区中居于领先地位,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为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金融业方面,年粤港澳大湾区银行总资产规模高达7.17万亿美元,为纽约湾区的两倍。外贸方面,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对外贸易规模分别为东京湾区的7.12倍、纽约湾区的6.16倍、旧金山湾区的21.31倍。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校数量、专利申请量、第三方创新指数评价等方面均较为领先,创新活力旺盛。
与世界其他大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产学研的结合、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金融产业基础以及城市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粤港澳湾区第三产业占比则处于较低水平,仅62.2%。从人均GDP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相对较小,与其他湾区仍有一段距离。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难点在于城市协同和产城融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尤其在国际间的产业协同上还比较薄弱,这也说明未来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通过三大湾区比较,其发展复杂长期,我国大湾区借鉴的经验如下:
湾区是一个跨*府和跨行*边界的概念,在湾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企业、*府和社会等多方的合作。
重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基础作用与*府引导相结合,鼓励要素自由流动。
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组合体。错位发展,使得集聚效应发挥最大化。
人才集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湾区的教育和科研机构高度密集。
重视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长期发展间的矛盾,合理规划和布局保护湾区自然景观与空间特征,约束开发,实现湾区多层次功能内涵。
不断探索、推进湾区发展模式转变,湾区崛起的背后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社会生活优化,是城市结构的转变。
当前,文化强国战略、旅游国家战略、民族复兴战略的实施,文化开发和利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保驾护航定向起飞的航母。
旅游业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经济发展与交流带来的庞大商务会展市场,以及城市魅力带来的都市观光休闲市场,构成了大湾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旋律和外部引力。在明天的下篇中,我们将着重分析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