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上半年各城市GDP发布已告一段落,在疫情大环境下虽然多有受挫,但最终除了极少数城市外,大部分还是能稳住大局、继续上行的。从具体分产业状况来看,服务业确实是受损面较大的,所以第三产业比重非常高的各总部、省会城市整体运行速度要更缓慢一点,
普通城市相对要略好一点。不过这也让各大城市在GDP的产业构成上发生了一定变化。那么在半年期GDP前20强国内城市的具体增加值构成是怎么样的呢?
因为能排名前20的基本上是我国工商业强大的城市,第一产业规模极少,所以本文只观察它们工商业产业规模,排名也是按照各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而非GDP总值排名。
从城市特性来说,大总部和省会城市在服务业上的优势满满,因为有诸多商务总部以及各类科研教育机构等、金融业发达,再加上商贸、物流等都有强大虹吸能力;反之,普通类型的城市只能以工业为主,服务业上的发达程度和规模相形见绌了。
GDP构成中服务业增加值比例高了,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相应就下降了,所以20强城市中二产比重偏低的大部分正是北上深和各大省会城市。
北京和上海应该是国内二产比重最低的城市了,分别只占GDP的15.2%和23%;排名第三的是华南中心广州市,也只有28%的比重。但并非是它们的工业偏弱哦,上海市作为我国工业规模三大巨头之一不用多说了,就算北京市在上半年二产增加值也是有3千亿左右的,已经不算低了。
像杭州、成都、南京、武汉等国内大省会城市同样也是三产比重超高的,都是在60%以上,而它们的二产比例就相对偏低了,只有30%至40%。另外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也相近与它们,虽然不是大省会城市,但它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规模丝毫不逊色的。
与之相反的是普通型城市就是以二产见长了,缺乏高端服务业,房地产、金融等产业规模也比不过有各省会城市。所以像苏州、宁波、无锡等发达二三线城市,它们的二三产比重就相对均衡,都是在50%左右,对此类城市来说应该是最佳结构。
而佛山、泉州和南通等更为普通的地级市,它们的三产比重就更低了。因为在各项服务业产业上都不突出,规模偏小。上升空间也很小。所以工业为重心,做大做强是此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不过有一个城市比较另类,那就是青岛市。它当年也是以工业重镇闻名的,其工业规模能在国内城市排名前十左右,但近些年有不进则退的迹象。上半年它的二产规模在GDP中的比重只有34.4%,和各大省会城市相当,这并非是一个好信号,有产业空心化的趋向,这点从它二产增加值才2千亿出头也能体现出来。
一个非省会城市三产比重过高并非是好事的,因为反面就是制造业不振。本身就不具备省会城市省级机构云集、金融业发达的优势,发展高端服务业的空间也很小,所以还是要以工业为本。
很多网文不知所以然,以为三产比重越高就是城市或经济越发达的表现,非也!这也要看城市类型和具体服务业发展状况的。青岛明显是因为工业方面不够强悍,而被迫第三产业比重走高,所以还是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各位说是吧。
上半年GDP前20强城市的具体产业构成状况,请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