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州区抢抓“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主导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为着力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产业结构逐年优化,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全区经济呈现“发展增速换挡、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但与全省其他中心城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仍存在增速低,发展慢等诸多方面的差距和不足。
一、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三大产业发展特色凸显
---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以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依托农业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培育壮大制种、蔬菜、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6.4%、21.4%和15.3%。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压缩制种玉米种植面积,扩发蔬、小杂粮、马铃薯、食用菌等种植面积,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蔬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蔬菜销售外向发展态势明显,“南下深港、西出西亚”的新销售渠道逐步拓宽。规划建设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配套完善园区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入驻大中型养殖企业12家,成为全省唯一同时实施国家粮改饲和草牧业试点项目的县区,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生态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坚持走绿色循环生态工业发展道路,以打造“千亿级工业园区”为目标,着力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配套建设道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国电龙源、华西新能源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园区。建成了以水电、风电、光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基地,以种子加工、脱水蔬菜、加工番茄、牛羊肉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以新型煤化工、生物医药为主的生物化工产业基地。全区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力能源、农副食品加工、有色冶炼、新型建筑建材、医药化工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体系。年全区工业是实现增加会21.76亿元,同比增长8.1%。规上工业企业达到80户,实现增加值17.87亿元,同比增长8%。
---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完善设施,培育多元业态,商贸旅物流业发展更趋活力。以建设河西走廊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规划建设绿洲现代物流园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8项,招商引进项目34项,建成专业交易市场6个,园区产业聚集效应逐步凸显。配合完成兰新高铁建设任务,开工建设甘平一级公路,“居中四向”交通枢纽优势更加突出,商贸物流业发展更趋活力。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48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总量的55%。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平稳发展。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2.28亿元,同比增长9.3%,服务业以占据生产总值“半壁江山”的绝对优势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2.结构调整更趋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2;23.1:54.7,与上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0.5、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打造金张掖农业创新孵化园、金张掖汽车城创业服务园等七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协调双创金融贷款5.2亿元,落实补助资金万元,吸引社会投资近22亿元。扎实推进行*审批制度改革,“五证合一”改革步伐加快,年新增私营企业户,新增个体户户,分别同比增长83%、19.3%。非公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激发,至年,全区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1%。
---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初显,产能和库存下降引导市场预期。工业领域去产能效果显。水泥及水泥熟料产量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2.4万吨、7.9万吨,同比下降2.9%、11.9%。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力度加大,全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4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比上年同期提升17.3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和投资重点明显改善。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投资结构和投资重点明显改善。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同比增长12.13%。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达到10.69亿元、27.31亿元和88.51亿元,投资结构比为8.6:22.1:69.3。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消费和民生事业发展作为撬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新杠杆,投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年在交通运输、水利环境、教育、卫生社保、文化体育娱乐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方面的投资分别增长45.31%、95.84%、57.27%、63.11%、35.68%和31.33%。
3.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财*金融规模持续扩大。年全区大口径财*收入完成24.6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同比增长10.26%。公共财*预算收入完成8.42亿元,比上年增加0.78亿元,同比增长10.14%。大口径财*收入占全市总量的42.2%;公共预算财*收入占全市总量的31.1%。截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4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3%;贷款余额达到.8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2.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始终坚持将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兜底线、保基本、促均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7.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9亿元,比上年增加14.28亿元,增长10.8%。
---新兴动力加快成长。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9户,实现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4.9%。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和36.5%。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休闲养生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36亿元,同比增长15.52%。
---新型城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紧紧围绕构建“1+5”生态城市框架,强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累计投资85亿元,实施公共服务项目98项,道路、供水、供热、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学校、医院、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城市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寨镇被列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8.84%,比上年提升1.2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4.9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15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发展一业独大,农民增收潜在压力加大。尽管近年来甘州区农业生产基本平稳,但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速却逐年回落,一是种植结构亟需优化。年全区制种玉米面积64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5%,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但随着国家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玉米产能,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力度加大,将对我区制种产业及农民增收产生较大影响;二是大宗农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增产难增收;三是农产品加工原料与加工能力矛盾突出。农产品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对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弱,农产品加工原料不足与个别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并存。
2.工业经济长期短腿,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层次不高,转型发展任务艰巨的难题。当前,全区经济发展肩负着壮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化水平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小,转型发展面临攻坚。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2:23.1:54.7。与全市平均水平比,二产低4.4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二产低11.7个百分点。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占GDP的比重仅为0.52%,传统产业比重依然较大,高新技术匮乏,未来转型升级的任务仍较为艰巨。工业投资持续低迷,近两年来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财*收入增长缓慢,财源建设形势严峻。自年以来,财*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速分别为18.6%、13.8%和12.7%,特别是年上半年为-1.44%,呈逐年下滑态势,财*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非税收入和土地出让金等一次性收入,“土地财*”依赖严重,作为主体财源、承载税收要素最多的工业经济长期短腿,财税增收后劲乏力,抗风险能力较差。财源厚度明显不足,支撑性骨干财源培育孵化不能持续,财源建设骨干企业较少,年纳税千万元以上的企业仅15户,财*税收难以实现大的突破。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近年来,甘州区投资规模快速扩大,但投资增速总体呈现下滑态势,年到年分别增长44.7%、31%、20%、13.3%、12.13%,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高点是年的44.7%,年以后逐年回落,年投资增长放缓更为明显,成为五年以来年度最低增速,投资在高基数上增速逐步回落,实体性投资增长势头明显放缓。尤其是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因素制约下,全区在建重大项目较少,投资额锐减,后续储备重点项目匮乏,经济增长后劲乏力。
三、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1.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积极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策措施,进一步优化种、养、加结构,适度压缩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调整优化扩大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提高牛羊肉在肉类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养殖。加快农产品品种升级换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把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取向,着力打造西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国家级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培育绿色有机品牌,打造甘州农产品品牌,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乡村旅游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结构,适时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2.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打造“千亿级工业园区”目标,推进经开区基础设施完善,园区循环化改造、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共享度和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工业发展新高地。立足生态保护,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成长性强、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体系,特别要促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落实技术改造补助、减税等*策措施,加大骨干企业帮扶和培育力度,力促企业扩规模,提高效益。
3.强力扩大有效投入。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大项目谋划、论证、引进、建设力度,用大项目、好项目促投资、保增长、惠民生。一是围绕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改善民生,补上投资短板。紧紧抓住“一路一带”战略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蕴藏的投资机遇,优化制造业投资结构,扩大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关系民生领域投资需求。二是尽快培育第三产业新的投资增长点,把投资重点放在高附加值的金融保险证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上。三是提高工业投资效益。着力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重点支持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四是全面推行*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全力抓好国家和省上PPP重点示范项目申报争取工作,主动寻求社会资本参与合作,激发市场活力、盘活公共资源。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重点发展空间,推动传统产业向生产、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同时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就业,提升城市品位,开发休闲养生、养老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推进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信息金融等产业联动发展,提升服务业占GDP比重。要将旅游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拉伸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休闲、健康养生、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等融合发展和全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5.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区*府《关于加强全区财源建设的实施意见》、《甘州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扶持办法》《甘州区小微企业两创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办法》、《甘州区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以当前实施的“双创”工作为契机,以产业*策、金融*策、财税*策等配套*策的落实激发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和孵化一批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实体经济,厚植发展优势,增强财源建设厚度,夯实经济发展后劲。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