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29个农村社区226个年收入过百万,青
TUhjnbcbe - 2022/12/27 19:00:00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3899.html

风口财经记者王好


  “今年准备发放刀鱼、舌头鱼、虾、大米、面粉,还有从跟青岛建立东西协作关系的甘肃成县采购的香菇、木耳、挂面、粉条等等,村民人人有份。”临近中秋,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大北曲前社区*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纪玉琪和班子成员多了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按照年初经街道审核、*员居民代表会通过的福利发放标准,逐一落实到位,保证名社区成员如期“收货”。


  不光年节有礼品,这里的“”人员,也就是女年满0岁,男年满50岁起,便可以收到来自社区每月00元的“养老金”,60岁开始增至每月元,此后以十年为周期逐步增长。这些,都是社区给居民的“专享福利”。年,大北曲前社区人均福利达元以上,社区总计支出近千万元。


  作为农村社区,村民们的好福利,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好收益。事实上,大北曲前社区正是城阳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微观体现。年,城阳全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亿元,收入过百万元的农村社区达到个,占总数的98%,村均资产达到1.5亿元。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元年,城阳区的集体经济发展为何能“快人一步”,又创造出了哪些独特的发展逻辑,记者近日通过实地探访寻求答案。

转换思路

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从万到0万


  年,山东省第一家韩资企业落户青岛城阳区,由此拉开了韩国企业来城阳投资兴业的序幕,鼎盛时期,城阳区内有韩资企业近家。投资与外贸双轮驱动下,年至年,城阳区连续10年加工贸易出口列全省个县(市、区)首位,一度被称为“江北出口第一区”和“北方韩资密集第一区”。


  外资企业竞相涌入,对于土地及配套设施的巨大需求,让当地不少村庄赶上了“腾笼换鸟”的发展机遇。“年社区年收入达万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厂房、土地租赁。”2年,纪玉琪告别了企业经营管理岗位工作回村任职,见证了当地集体经济发展的“初始模式”。他坦言,城阳街道作为区*府驻地,拥有独特区位优势,承接外资企业落户需求让辖区村庄收获了“第一桶金”,也为发展集体经济完成了“原始积累”。


  但接下来,天时地利之外,如何用好这笔钱,持续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是社区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在纪玉琪看来,当时社区收入虽然可观,但是模式单一,过多依赖于土地、厂房租赁,不可控因素较多,而集体收入事关村民切身利益,必须“多条腿”走路,才能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和社区收益的可持续。


  契机出现在5年,当时社区投入1.1亿元启动旧村改造,建设居民安置楼10万平方米的同时,腾出发展用地亩。有别于旧村改造后回购网点房坐等出租的“老思路”,纪玉琪转而主动出击,四处考察找项目,“当时去了上海、石家庄、北京、杭州等地,主要是考察了解大型连锁商业项目。”最终,在城阳全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号召和思路指引下,经过3年的多轮洽谈,大北曲前社区与红星美凯龙集团于9年达成协议,通过共同投资建设,由红星美凯龙专业管理团队运营的模式进行合作。据介绍,项目年开业至今十年来,整体销售运营保持每年20%以上增幅,年商场年租金收入达到万元左右,营业额达到3.5个亿,为社区增收约万元。


  成功“解锁”品牌家居卖场这条增收新渠道,大北曲前社区又将目光投向了养老经济。年,城阳区鼓励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养老机构项目投资建设,社区主动请缨,投资1.5亿建设青岛市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年5月正式对外营业,纪玉琪任理事长。


  不过少有人知的是,这1.5亿元建设资金中,有1亿元来自银行抵押贷款。如今回想起来,纪玉琪坦言当时压力的确不小,而最终让他和领导班子成员下定决心的是*府对于养老产业的支持引导,以及当时在当地尚处空白的养老机构市场。


  此后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决定没有错。作为城阳区第一家养老院,青岛市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医疗机构合作,走“医养结合”的经营道路,打造集颐养、医护、康复、保健、娱乐于一体的青岛市规模设施一流的现代化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如今,不仅早已还清贷款,营业收入更是从5年的万元提高到年末的3万元,增长近倍。年为社区增收余万元。“总共张养老床位基本常年处于‘满房’状态,有三分之二入住老人都来自青岛市区,甚至还有外地慕名而来的。”提起现在的经营情况,纪玉琪的神情中透露着喜悦与自信。


  年,大北曲前社区集体总收入达0万元,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约3.8万元。可支配财力总额较5年增长89%。

村民受益

全职主妇“逆袭”企业高管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持,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让村民们有了实实在在获得感的同时,更给了他们在家门口实现梦想的大舞台。


  今年6岁的纪彩霞是青岛市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副院长,同时也是地地道道的大北曲前人,再过几天,就是她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第九个年头。年9月13日,由于正在建设的福利中心急需护理人员,在社区妇女主任的邀请下,此前在家全职带娃的纪彩霞跟村里另外一位村民一起前往李沧区社会福利院接受培训。在她看来,正是社区发展集体经济所带来的这次机会,让她个人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迎来了完全不同的新生活。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实践,一直有从事社会服务职业理想的纪彩霞很快掌握了跟老人的沟通技巧,此后顺利进入青岛市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不过,随着工作的深入,她发现,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职业发展,自己的学历是“硬伤”。“我当时只有中专学历,需要继续深造。”在得知了她的想法后,家人都劝她不要自讨苦吃。原因很简单,“当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而且自家有服装加工生意,也不指望我赚多少钱,家里人觉得没有必要太辛苦。”


  但是凭着对养老事业的热爱,纪彩霞并不想放弃。此时,社区成了她最大的后盾和支持者。“可以说,我从一个‘养老小白’到现在走上管理岗位,每一步都与社区领导的培养和帮助分不开!”纪彩霞说,为了让包括她在内的基层骨干员工尽快成长,福利中心领导不仅多次送他们去上海、日本参观学习先进的养老理念和养老模式,还帮他们报名参加省市全国各级养老服务机构高级管理者培训班。

纪彩霞为院内过生日的老人准备生日蛋糕


  而纪彩霞也不负众望,在修完专科课程后,9年又成功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成人本科的社工专业,明年即将毕业。伴随着理论基础提升和出色的工作实践,入职八年来,她也完成了从一名普通护工到部门主管、楼层主管,再到分管全院护理工作副院长的职场“逆袭”。


  如今,作为养老企业紧缺的中层管理者,纪彩霞成了用人单位竞相追逐的人才,常有养老机构向她抛出橄榄枝,给出活轻钱多、年底分红等优厚待遇承诺。不过,每次收到邀请,她都会毫不犹豫的第一时间谢绝对方,“社区不仅给了我工作机会,还培养了我,我希望用我的技能和知识帮助社区的集体经济有更好的发展。”纪彩霞说。


  “农村社区通过引进发展服务业项目,拓宽了集体经济增收途径,也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永桥介绍,作为率先从传统厂房租赁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型的社区之一,大北曲前社区的“多点开花”的发展方式也成为了其他社区争相效仿的典范。截至年,街道所辖全部35个农村社区收入实现村村过百万,其中19个社区年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岛市“第一街道”。

“绿色”红利

青山绿水助薄弱村增收提速过百万


  如果说,大北曲前社区的集体经济已经走上了“腾笼换鸟”的迭代之路,那么位于城阳区惜福镇街道驻地东约10公里的棉花社区则正在经历从0到1的关键起步。


  棉花社区坐落于崂山著名的三标山西南麓,四面环山。初秋时节,置身群山环绕的村落中,犹如走进“天然氧吧”,山明水秀、空气清新。棉花社区*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春光告诉记者,社区总面积10亩,绿地面积亩,水域面积亩,早年因村子处于山花绵延的山涧之中而得名“绵花”,后演化为“棉花”。顾名思义,山林生态资源是这里的最大优势。社区还先后获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列入永久性农村保留社区。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发展社区集体经济而言,这片“绿色宝藏”一直处于沉睡之中。


  王春光年接手干书记时,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完全依赖于土地租赁,主要为一些机械加工类的小企业租地建厂房。村民由于靠传统的果树种植收入不稳定,不少家庭选择外出打工增收,或直接搬离社区生活。


  5年,棉花社区被列入省定贫困村,如何利用好扶贫资金尽快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成为社区两委班子的重要任务。“必须要盘活社区的生态资源。”王春光说,当时不少搬离社区的村民住房处于闲置状态,大家就计划把这些民宅改造为民宿,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于是,社区利用扶贫资金,陆续投资达余万元,从居民手中租回闲置房屋7处,建成特色民宿出租运营。

棉花社区


  到8年,民宿项目已经可以为社区每年增收13万余元,帮助棉花社区顺利实现脱贫。不过,发展欣欣向荣的同时,新的挑战也出现了。由于国家环保规定趋严,且棉花社区地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地等多重保护范围之内,8年,域内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企业厂房被全部关停,这意味着集体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被切断,对于当时刚刚脱贫的棉花社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考验,甚至可能面临“返贫”的风险。


  好在,前期发展民宿项目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坚定了棉花社区继续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的信心。与此同时,城阳区出台*策,推进“消薄”工程,针对经济薄弱社区运行经费缺口,实施区、街道两级财*兜底保障。财*每年安排0多万元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内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每年落实库区移民专项资金万元、直补资金60万元,用于支持库区移民社区发展;安排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定向用于省、市、区三级经济薄弱社区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安排万元托底经济薄弱社区“保运转”支出。


  年,棉花社区使用扶贫资金,投资万元,建设占地约50亩的生态观光采摘园一处,预计可给社区每年增收20万元以上。同时,投资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污水模块化处理,使得基础设施配套得以完善,社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保护,从而对今后的产业项目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内生动力与*策助力双加持下,棉花社区沉睡的“绿色宝藏”正在逐渐释放发展红利。“目前生态观光采摘园项目已经吸引了多家品牌文旅企业前来洽谈合作投资开发事宜,社区正在逐一对接推进。”王春光告诉记者,根据初步规划,这个新项目不止包括观光采摘,还要把前期企业关停后闲置的厂房、办公用房盘活,打造发展包括房车营地、亲子乐园等在内的高端民宿,“正在进行规划设计,相信项目对于未来村集体及村民收入都能有很大提升。”


  据介绍,通过闲置资产利用、债权总债务清理等多种增收方式,截至年底,棉花社区集体年收入由5年时土地租赁不足30万元,增加到经营收入突破万元,提前一年完成城阳区提出的年全部农村社区收入过百万目标。

棉花社区居民刘仁功家开办的特色民宿和农家宴每年都会吸引不少市民游客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红火的同时,也为社区居民带来了致富新思路。先后有12家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特色民宿等项目,实现增收。2岁的村民刘仁功家开办的民宿,因为极具当地特色,且提供农家乐等餐饮服务,开办三年来吸引了不少“回头客”,每逢节假日,六间主题客房的线上预定都常常供不应求。一年下来,收入将近30万元。

模式创新

“林下旅游+高效农业”激活土地效益


  跟棉花社区一样,迎来绿色经济红利期的还有东毛家庄社区。所不同的是,先天生态资源条件并不优渥的东毛家庄社区,通过植树造林,创造性的铺就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致富之路。


  东毛家庄社区位于棘洪滩街道西北部,地处城阳区和即墨区的交界位置。社区西临棘洪滩水库,北靠胶济铁路,村域面积亩。沿着通往东毛家庄社区的锦泉路前行,会被两侧高大茂盛的绿树所吸引,虽然当地地处平原,却会给人一种置身山林的清凉体验。

东毛家庄社区依托经济林引入的翠林云庄休闲乐园项目


  社区*支部书记李维佳告诉记者,十几年前,社区借助城阳区环城林带建设有利时机栽植了0亩经济林。8年,依托这片日渐繁茂的绿色生态资源,社区发展林下旅游,引进翠林云庄项目,开园三年来,现已形成了城阳西部第一个乡村旅游观光点,3A级景区,周末单日接待游客人数达3千到5千人次,去年园区收入过千万。因为游客数量逐年增多,他们又引入国企投资企业,计划将闲置的余处村民住房打造为四合院民宿,一期1套样板房即将于11月份开门纳客。


  别看现在经济林已经成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摇钱树”,但在十几年前,为了找到一条适合本村情况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李维佳也曾十分困惑。社区土地资源相对充裕,但是由于紧邻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受环保红线制约,见效快、收益高的工业项目难以发展。转而发展生态旅游,但自然资源条件有限,优势并不突出,植树造林营造优质生态环境也非朝夕之功,短期难以见效。


  期间,为尽快让集体经济发展有起色,社区也没少碰钉子。“我们曾经投资一千万建设地下迷宫游乐项目,上面是农业大棚,本以为这样可以避开土地使用红线,但没想到开业第四天就收到了整改通知,第七天就恢复原貌了。”这次损失巨大的惨痛教训,这也让李维佳深刻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必须在符合相关农业用地使用规定的前提下,靠创新寻求突破。


  现在,通过发展“林下旅游+高效农业”,没有工业项目支撑的东毛家庄社区同样让土地发挥了效益。目前,社区正在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生态,逐步形成乡村旅游、农业观光、采摘、特色民宿共享,集休闲娱乐、健身锻炼、旅游观光、吃、住、玩、服务一条龙的发展格局。“去年年可支配收入多万,随着项目发展成长,三年翻番没问题。”李维佳说。


  根据前期部署,城阳区今年内将完成剩余四个薄弱社区的增收任务,到年底实现全区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收入)均过百万。其中,激活生态资源,发展美丽经济作为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渠道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在东部山区和西部土地较多区域,规划建设田园综合体和“主客共享”的都市美丽田园,在崂山西麓完善登山路径等配套设施等方式,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水平现代农业园区22处、A级旅游景区11个,每年接待游客近00万人,有效带动了当地社区居民和集体增收。

1
查看完整版本: 229个农村社区226个年收入过百万,青